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昌平新城 供图 CFP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徐畅 实习生 魏天琦 通讯员 牟文洁
北京市昌平区,是首都西北门户,也是生态屏障与发展热土。群山绵延、平原沃野,自然禀赋优越;河流纵横、生态宜居,多元地貌交织。作为京北重要功能承载区,常住人口规模与外来人口占比双高特征显著,多元利益诉求交织衍生出类型新、矛盾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对法治保障的专业度与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立足昌平区区情和该院院情,创新推出独具特色的“大合唱”党建工作法——合唱的主体是大家,人多力量“大”;合唱的关键在“合”,和合共生、众志成城;合唱的动作要“唱”,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的状态。“唱”与“昌”谐音,上有所呼、下有所应,“呼声”与“和声”交响,统一基调、统一声音、统一节奏、统一步伐,才能形成更具引领力、辐射力、团结力的“大合唱”。
昌平法院通过构建“大合唱”党建工作法,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化解基层矛盾、优化营商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等领域形成共振效应,探索出具有昌平特色的党建工作新路径,为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护航。
01
唱响“主旋律”
永葆忠诚本色
一首乐曲,要有主旋律的提领,才能带动形成高低错落、和谐美妙的旋律。昌平法院的“主旋律”,就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做好党建工作。
“与我相遇的每一个‘昌法人’,都用热爱、敬业和支持,不断点亮我的人生能量,成就了现在的我。”在一次“昌法红课堂”上,来自昌平法院北七家人民法庭的法官助理周静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周静表示,“昌法大家园”是一片成长沃土,每一个阶段总有良师益友倾囊相授,希望更多党员干警能在岗位历练中勇毅前行、善作善成,不负群众的信任与期望。
创建于2024年2月的“昌法红课堂 党课大家讲”特色“微党课”活动品牌,是昌平法院一张鲜艳的红色党建名片。
党课是党员教育的有效载体。为了使党课更加有趣有料、有效和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昌平法院创新打造该特色“昌法红课堂”活动品牌,鼓励干警讲身边人、身边事,将讲党课、上党课融入日常、做在经常。
“昌法红课堂”活动启动以来,一场场主题突出、内容翔实、形式新颖的“微党课”新鲜出炉,引起广大党员干警热烈反响。截至目前,昌平法院已组织开展6轮“昌法红课堂”活动,覆盖18个党支部,共有100余名党员干警走上讲台、生动开讲。
“昌法红课堂”的成功得益于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时间”品牌的引领和带动,具体为每周一在固定的学习时点开展集体学习,通过党组定期集中学,带动支部随时精准学、党小组机动灵活学。
昌平法院始终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引导广大党员干警共同寻求“都希望昌平法院好”这一最大公约数,凝聚认可“都希望单位管得严”这一最大共识。开展“扪心三问”主题活动,“第一问”即在党员队伍中追问“你为什么入党”,以理想信念为镜检视自身,以自我革命掸去思想灰尘。
除此之外,昌平法院还积极发挥“三老三新”传帮带作用,老党员为新党员佩戴党员徽章,寓意薪火相传;老同志为新同志佩戴法徽,寓意后继有人;老法官为新入额法官整理法袍,寓意青蓝相继。
在“主旋律”的基调中,昌平法院扎实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双翼齐飞,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02
站稳“指挥台”
融入区域发展
乐队指挥的高超技艺在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对于昌平法院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法院工作的坚实“指挥台”。
长期以来,昌平区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以下简称“回天地区”)面临着人口过度集中、职住功能错配等结构性治理难题,各类矛盾交织叠加,成为首都城乡基层治理领域极具代表性的区域。伴随着两轮“回天行动计划”的纵深推进,回天地区正经历着深刻蜕变,城市功能品质与区域发展动能呈现阶梯式跃升。
在这场城市更新与治理变革的实践中,昌平法院始终以司法护航者身份深度参与,通过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法治供给模式,持续为回天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司法动能,在首都社区治理征程中镌刻下鲜明的法治印记。如今,为破解超大社区“诉讼时间错配”难题,昌平法院正以“夜间法庭”为支点,将司法服务延伸至8小时之外。
在近日发生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昌平法院回龙观人民法庭法官王磊利用“夜间法庭”成功调解了矛盾。在该案中,当事人结婚已有十五年,育有一子,因生活琐事导致长期分居。原告王先生诉至法院,要求与妻子离婚,进行财产分割,孩子由自己抚养。考虑到白天当事人需要上班且孩子需要上学的情况,王磊应当事人申请开启“夜间法庭”。双方矛盾尖锐,王磊针对争议焦点进行耐心调解。在几轮协商后,双方就财产分割达成一致意见,子女抚养则征询孩子意见。王磊待孩子补习结束后,进行了耐心疏导并倾听其意见,最终确定孩子由双方轮流抚养。双方均对法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表示愿意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坚实的保障和稳定的生活。
据了解,自2015年起,昌平法院开始探索构建“夜间法庭”特色机制。该机制聚焦案情清晰、标的额小、涉民生领域的简易民事案件,经当事人申请并由法官严格审查后启动,精准对接超大社区“诉讼时间错配”的治理痛点。历经十年深耕,“夜间法庭”从案件筛选标准到干警履职保护形成全流程规范。2024年,这项扎根基层的司法创新累计点亮“法治夜灯”超百次,相关实践成果更斩获北京市法治研究领域最高奖项,为超大城市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昌法样本”。
03
汇织“多声部”
凝聚奋进力量
“大合唱”中的多声部,不是独奏是协奏,是坚持团结奋斗。一曲合唱,不同的音色和声部衬托互补,十个指头弹琴,发挥“整体功能效益”,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
2022年以来,昌平法院探索推行“全院一件案”机制,将有效解决纠纷贯穿法院工作各阶段,推动形成诉前纠纷预防化解、衍生案件系统规制、审执工作精细管理的全流程、一体化纠纷化解大格局。昌平法院不只考虑“本案”的结案,而是立案考虑审判、审判考虑执行、执行考虑信访,加大关联案件的协同化解力度,促进纠纷的一次性化解和实质性化解。
一是预防与治理并重,止矛盾于未诉。以“多元解纷”为抓手,创建“双诉双融”共治机制,与多单位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吸纳特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入驻平台,构建纠纷解决一体化格局。二是审判与执行联动,化诉内衍生案件于未发。推行“一堂清”模式当庭结案履行,建立审执法官联合调解机制,针对特定案件,承办法官可启动立审执联动机制,邀请执行法官联合调解,推动双方和解。同时,昌平法院还坚持首执案件与恢复执行案件同步治理、管理与服务同步开展,把定分止争和实质解纷做深、做细、做到人民群众心里去。
在落实“全院一件案”机制的过程中,昌平法院天通苑人民法庭法官董闻昕与执行局法官刘波日前就联合办理了一起案件。
在该案中,原告王某与被告叶某某系夫妻关系。早年,叶某某从事名人字画的收藏和拍卖工作,在行业内小有名声。两人育有三名子女,名下拥有多套房产、车辆及大量名人字画。因感情破裂,王某诉请离婚,要求分割共同财产并获得幼女抚养权,同时申请财产保全,要求查封叶某某经营的字画店铺。鉴于涉案字画数量庞大且权属争议突出,承办法官董闻昕联合执行法官刘波对保全现场开展勘验。经调查后,法官发现双方曾协商离婚事宜,存在调解可能,遂以情感纽带为突破口,结合创业历程与子女成长展开劝导。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案件得到圆满化解。该案生动践行了“全院一件案”理念,展现了审判和执行的深度联动,促进纠纷一次性实质化解。
正如昌平法院办公楼大厅里设置法官照片墙,法院干警和工作人员不分年龄、不论职务,大家都是该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这首“大合唱”的“多声部”。
04
共谱“进行曲”
坚持人民至上
一门艺术,不能满足于现有音乐旋律的运用和“法治”元素的简单组合,更要注重声、台、形、表等多方面相结合,探索普及性强、受益面广的艺术呈现方式。
从巡回审判的法治“和声”到田间调解的乡土“和弦”,昌平法院正以人民需求为依据,谱写一首人民至上、和谐共治的法治“进行曲”。
独特的山区巡回法庭,是昌平法院在熠熠法徽下谱写的一曲“人民司法为人民”的时代乐章。
山区巡回法庭,犹如一辆穿梭在大山深处的“法治列车”,将公平正义送到百姓家门口。这不仅是审判方式的创新,更是“如我在诉”意识的生动实践。
沿着陡峭的山路盘桓向上,经过6个接近180度的弯道,就来到了昌平区流村镇老峪沟办事处。这是一座简易古朴的中式小院,共有北房四间,南口法庭的巡回审判点就设在这里。为解决老峪沟山区群众的诉讼难问题,2015年7月10日,昌平法院在老峪沟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山区巡回审判点,辐射范围扩大到流村镇的老峪沟、禾子涧、马刨泉、黄洼村、长峪城5个村。巡回审判点固定在每个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三,由巡回法官来此“坐班”,或进行巡回审判,或提供法律咨询,或开展普法宣传。2022年2月,巡回审判点从原来的老峪沟村委会搬到流村镇。老峪沟巡回审判点作为昌平法院首个山区巡回审判点,是法院深化“零距离”司法工作模式的重要阵地,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提供了“家门口法庭”。
昌平法院法官谢宝石审理的一起房屋继承案件,就是山区巡回法庭彰显司法温度的生动写照。在该案中,魏某华、韩某珍共育有6名子女。魏某华于2004年去世,韩某珍于2017年去世,他们的小儿子魏某俊在2003年已经去世,且未婚、无子女。魏某华名下的284号院有北房5间、东房3间,在老人去世后,5名子女未处理房屋继承问题。后来,原告魏某明(魏某华长子)起诉要求房屋全部归其所有。谢宝石在审查材料、了解诉求与争议焦点后,发现兄弟几人关系尚可,能够进行调解,便组织双方到南口法庭老峪沟巡回审判点调解。经过释法说理,最终兄弟几人达成调解协议,院内房屋由魏某明居住使用,兄弟几人握手言和。
在巡回办案的辐射影响下,老峪沟地区村民遇到纠纷,已经习惯请巡回法官居中调解,把“家事”解决在“家”里,而通过诉讼解决的案件也大幅减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老峪沟巡回审判点这个化解纠纷矛盾的司法阵地打造成村民法治教育宣传基地,为村民打官司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和服务,让村民有更多的司法获得感。”昌平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要更加突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动昌平法院各项工作创先争优,坚持政治立院、思路建院、人才强院、文化兴院、从严治院‘五院’并举,因地制宜推进昌平法院工作发展,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昌平实践。”昌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瑞生表示。
本期封面及目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1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9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