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东省佛山市基孔肯雅热疫情已明显回落,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持续下降。这轮疫情中的绝大部分感染者为轻症,且超九成患者已经痊愈。这轮疫情于7月8日被发现,在疫情的监测预警环节,一位扎根基层的“健康守门人”——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周婉芬立了大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保持警觉,多想一步
7月末的顺德,正笼罩在基孔肯雅热疫情阴影下。部分老年居民对病毒传播途径一知半解,恐慌情绪仍在蔓延。当记者走进北滘镇林头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访时,恰巧目睹了这样一幕——
周婉芬刚刚接诊完一名发烧伴皮疹的女孩。凭借专业判断,她高度怀疑女孩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当即安排其前往定点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测。排在后面的何大娘看到此情景,顿时慌了神,拒绝坐在女孩刚刚离开的诊椅上。周婉芬见状耐心解释:“这个病毒通过蚊子传播,不会人传人,就算共用一张凳子、凑近说话都不会传播……”何大娘听后悬着的心落了地,一边坐下一边说:“周大夫的话准没错儿,你说怎么做咱就怎么做。”
时间回到7月7日,同样是在这间诊室里,周婉芬接诊了自己的签约居民何先生。“这两天一直发烧,关节也疼得厉害。”何先生的话音刚落,周婉芬心里的弦“噔”地绷紧了。4月、5月本就是登革热高发期,亲历过去年登革热疫情的她,对发热、关节痛等典型症状再熟悉不过。更让她警觉的是,何先生无意中向她提起,隔壁邻居最近也出现了类似症状。
“聚集性发病?”周婉芬嗅到了紧张的气息。她迅速调阅本站近一周的居民就诊记录和电子健康档案。屏幕上的信息一条条闪过,确实先后有几名患者主诉发热,且伴有皮疹、肌肉痛等登革热高度特异性症状。
但这几名患者都做过登革热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全是阴性。本应松口气的周婉芬却多想了一步。专业直觉告诉她,事情不简单。“这些症状的聚集性特征很明显,即便不是登革热,也不能排除其他蚊媒传染病的可能,尤其是寨卡病毒病和基孔肯雅热。”周婉芬说,这些病毒同样会引发类似症状。
周婉芬第一时间向站长邓燕华汇报,站里迅速上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申请区疾控中心的技术支持。7月8日,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上述患者均为基孔肯雅病毒阳性。结果一出来,疾控应急响应机制立即启动,一场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战就此打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是疫情防控的‘前哨’。”顺德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梁永坚副主任医师表示,周婉芬的敏锐察觉和及时上报,为此次疫情的发现和控制提供了关键线索,为后续防控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
周婉芬医生在门诊为患者检查身体
不是偶然,也不是孤例
过去,基孔肯雅热在我国并不多见,医务人员对其普遍了解不深。在国家疾控局赴佛山工作组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陈志海看来,周婉芬能发现这起疫情并成为首位报告者,并非偶然。
“当患者登革热检测为阴性时,周婉芬没有局限于已有结论,而是坚持继续排查和追问,这体现出她对传染性疾病高度的警惕性和对患者、对居民强烈的责任心。”陈志海表示,更难得的是,周婉芬对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小众”病毒了解,而且具备在传染病防控中至关重要的报告意识。
在这场与基孔肯雅热的较量中,基层医务人员既要投身疫情防控,又要保障常规诊疗服务,工作压力陡增。邓燕华向记者介绍,自7月8日以来,全站医务人员很少休息,他们融入当地由社区网格员、党群先锋队等组成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分片包干开展环境整治和病例排查,并指导居民防蚊灭蚊。“我可以加班”“我去入户”……原本计划休假的同事也主动放弃休假,大家毫无怨言。
“基层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都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梁永坚感慨道。从疑似病例的隔离引导,到流行病学轨迹的细致询问,再到样本采集的规范操作,各环节高效精准。“往往在疾控部门部署工作的同时,基层医务人员就已经协助完成了病例信息的采集。”梁永坚说。
“蚊媒孳生地的排查和处理,是阻断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的关键环节,基层医务人员在其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梁永坚补充道,他们绘制地图,详细记录蚊媒孳生地,及时交由专业部门清理。此外,他们还积极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居民清积水、灭成蚊,从源头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近些年来,基层医务人员在承担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深度参与到公共卫生等事务中,服务内涵日益丰富,成为医疗卫生体系网底中的多面手。“我们最贴近群众,最受群众信任。他们的健康变化,我们最先察觉。”周婉芬表示,再加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每名居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居民患了什么病、何时就过医,随时可以跟踪了解。在她看来,这些特点构成了基层在传染病监测预警方面的独特优势。
安不忘危,方能厚积薄发
谈及此次发现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经历,周婉芬说,这主要得益于平时大量扎实的专业培训。她向记者介绍,健共体定期组织的专业培训中,授课老师不仅详细讲解登革热这类高发传染病,对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也反复讲解。病例识别、应急处置流程,他们练了一遍又一遍。
近年来,每逢3月、4月蚊虫活跃季,登革热便进入当地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关注清单。自今年4月起,当地严格落实首诊医生负责制,对可疑病例坚持“逢疑必检”,确保不遗漏任何潜在登革热病例。
新冠疫情后,我国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2021年5月,国家疾控局正式挂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整体谋划疾控事业发展,全面提升疾控能力。在基层,社区疾控片区责任制落地,网格化基层疾控网络越织越密。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由管理慢性病向慢性病与传染病共管拓展,基层疾控水平稳步提升。
“按照国家和省市层面的相关部署,我们依托健共体持续开展医务人员‘双向培训’,目前培训覆盖率已经超过80%。”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廖海标介绍,所谓“双向培训”,就是让临床医生掌握公共卫生技能,让公卫医生也能鉴别诊断常见病、多发病。此外,当地还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与蚊媒传染病诊疗指南学习及样本采集等专项培训,定期开展的聚集性疫情处置模拟演练更是追求“真刀真枪”,确保关键时刻基层队伍“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培训多了,大家对传染病防控的弦就绷得紧了。”邓燕华说。如今一旦遇到发热患者增多等异常情况,临床医生都会主动与公卫医生沟通;而在流感、登革热等流行疾病高发季,公卫医生也会抽空参与跟诊,及时研判是否存在传染病传播风险。“这种双向的密切交流,在新冠疫情之后明显多了起来。”邓燕华表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常态化的培训和交流,基层医务人员对疫情的“嗅觉”才越来越灵敏。
一个多月来,面对如潮赞誉,周婉芬却始终平静。在她看来,自己只是履行了基层医生应尽的职责。经过这件事,周婉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她表示,基层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自己唯有不断精进医疗、公卫等专业技能,在服务群众时倾注更多耐心与责任心,才能不负群众期待,当好大家的“健康守门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特约记者 谭琳玲 通讯员 吴文杰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