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是我们最有力的内在支撑
生活中有快乐和痛苦
有笑容和泪水
我们不能只关注泪水
也要关注笑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的含义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而是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与社会相适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对照以上 10 条标准,你认为自己符合几条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 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 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3. 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4. 失落: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
5. 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6. 叛逆: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心理健康调适策略——“家长可以怎么做?”
1.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2.倾听孩子说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进行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4.鼓励夸奖有方法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5.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心理健康调适策略——“学生可以怎么做?”
1.呼吸放松法。吸气, 缓慢并深深地吸气,约4秒钟使空气充满胸部。呼吸应均匀、舒适而有节奏;抑制呼吸, 把空气吸入后稍加停顿;呼气,要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把肺底的空气呼出来。注意放松的节拍和速度。
2.思维转换法。没有最糟糕的事情,只有最糟糕的看法,只要改变糟糕的看法,就能改变糟糕的应对方式,从而取得乐观的结果。在面对压力出现焦虑时,要学会时刻提醒自己,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化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
3.能量发泄法。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不能适当地输泄容易影响心身健康。所以,在不良情绪困扰我们的时候,在适当的时机,该哭时应该大哭一场,心烦时可以找好朋友倾诉和吐槽;情绪低落时,可以唱唱欢快的歌。
4.音乐调节法。医学表明:多听音乐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除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消除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教师稳定的情绪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温润土壤。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他的使命,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在向我们传递信息。那么,教师该如何管理情绪的心理调适,小编整理了几点方法,希望能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1
无所畏惧!直面工作中的情绪小插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您是否也会产生焦虑、沮丧和紧张等情绪呢?工作情绪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的挑战。踢猫效应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当我们带着负面情绪进入教室时,这种情绪很可能会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感到不安、紧张或焦虑。其次,踢猫效应也揭示了情绪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染性。一个学生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甚至整个班级的氛围。因此,当工作中出现负面情绪时,教师要学会正视情绪,而不是逃避或压抑。通过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管理技巧,有效地转化负面情绪,把消极情感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
友好相处!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
教育工作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压力,教师难免会有焦虑、沮丧、挫败等负面情绪。接纳这些情绪,意味着教师要正视自己的情感状态,不逃避、不压抑,而是允许自己感受并处理这些情绪。这样的接纳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教师也要接纳学生的情绪。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情绪丰富多样,有时可能表现为愤怒、悲伤、恐惧等。接纳学生的情绪,意味着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去宣泄,同时也要用关爱和理解去引导他们学会处理情绪,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师接纳各种情绪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素养。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自己的情绪还是学生的情绪,教师都需要以开放、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
3
喜怒哀乐!学习与情绪小怪兽相处
情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的需求,因此,学会与情绪相处,实际上是在学会理解和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例如,当教师感到焦虑时,可能是对教学效果、学生表现或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担忧;当感到沮丧时,可能是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或自我价值的失落感。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需求,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4
机智如你!巧妙应对不美好情绪
记录“三件好事”
当你要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时,你的大脑机会被迫寻找一天内发生的积极事情。例如,与家人的温馨晚餐、温情对话,与朋友愉悦的会面聊天,一场精彩的电影,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
每天记录三件好事,可以训练我们选择性知觉积极面,增加积极情绪,积累积极体验,培养积极心态,习得快乐的能力,从而避免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冷静12秒
大量研究证实,一个人的负面情绪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2秒。若是我们能够在坏情绪产生的12秒内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让自己被这种负面情绪牵着走,就可以有效缓解,安然度过这一时期。当你遇到让你生气的事情甚至想要爆发冲动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吸,并且心里默数1—12的数字,等理智逐渐恢复,情绪平息下来,你往往会发现一开始让你失控和崩溃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学会正面应对,如通过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寻求多方支持,可以帮助我们更强大。
每一次了解自己的旅程,都是想更好的自己迈进深刻的一步。让我们从“心”出发,一起“愈”见最好的自己吧!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李 洁
稿件来源:心理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