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就该得好报
——《柴某诉顾某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入库编号:2024-07-02-001-003)》解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郑岗
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民事审判庭二级法官
卞姝琪
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民事审判庭二级法官助理
司法实践中,部分见义勇为者为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但因没有侵权人或侵权人逃逸等原因而难以得到赔偿,在此情况下,受益人应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补偿责任,但补偿责任具体如何确定存在一定争议。对此,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参考案例《柴某诉顾某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入库编号:2024-07-02-001-003)》的裁判要旨明确:“见义勇为者因实施救助行为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请求补偿,没有侵权人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见义勇为者所受损失、受益人因救助行为获益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受益人应当承担的补偿数额。”该裁判要旨旗帜鲜明地树立“好人就该得好报”的价值导向,为类案裁判提供了规则指引。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见义勇为情况下受害人损失的责任承担主体及方式
所谓见义勇为,是指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前提下,为保护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制止各种侵权行为、意外事件发生的救助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这一规定明确了见义勇为者的请求权和责任承担规则。具体情形不同,责任承担规则亦不同。具体而言:
其一,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对于制止他人的民事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侵权人造成的,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这时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对见义勇为者的损害符合完整的侵权责任构成,因此给见义勇为者造成损失的,要以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为原则。但公平起见,因见义勇为行为受益的人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这里的适当补偿较后面的“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情形下的适当补偿责任有本质不同。
其二,受益人的适当补偿责任。对于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的,受害人如果得不到任何赔偿或者补偿是不公平的。为了鼓励见义勇为的善良社会风尚,防止好人“流血又流泪”情况发生,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依照前述法律规定作出补偿。此时的补偿责任属于法定补偿,具有强制性。
本案中,被告顾某因站立不稳从自动扶梯上摔倒,原告柴某对顾某并无约定或法定的帮助义务,但为保护顾某利益实施了见义勇为的保护行为而受伤。事发时,地铁扶梯运行正常,并无足以引起顾某摔倒及柴某受伤的异常情况,故本案中并不存在侵权人,依法应当属于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没有侵权人而由受益人予以补偿的情形。
二、受益人对受害人损失承担补偿责任的范围
补偿责任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存在本质不同。在自愿补偿情况下,考虑到受益人因受害人的付出,使自己的权益免受或者少受损害,受益人可以对受害人因此所受到的损害给予适当补偿。该处的适当补偿应当根据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履行情况、受益人的补偿意愿及其负担能力等进行确定。
在法定补偿的情形下,首先,要严格遵循法定补偿的限定条件,即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确实找不到,或者侵权人确实无力赔偿。其次,受害人明确提出要求受益人补偿的请求。最后,受益人应当作出适当补偿。这一补偿责任具有强制性,但仍要注意,补偿不是赔偿,并不完全适用损害赔偿情况下的损失填平原则。对于应当给予补偿的范围,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允许其根据具体案情来确定补偿的数额。为进一步明确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2〕6号)第三十四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受害人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请求受益人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害人所受损失和已获赔偿的情况、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受益人承担的补偿数额。”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判断补偿是否适当应主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救助人即受害人遭受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其遭受的损失越大,则应当增加补偿数额;二是受益人的受益范围,受益人从救助行为中的获益越多,给予的补偿也应相应增加;三是当事人双方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受益人的经济状况;四是适当补偿并非必须覆盖受害人的全部实际损失,否则将难以与赔偿责任相区分。
综上,因本案属于没有侵权人的情形,考虑到柴某的受伤系因救助行为导致,其在顾某摔倒的紧急时刻采取的合理救助行为,使顾某直接得以免受伤害,顾某从柴某的救助行为中直接获益,故顾某作为受益人应当对柴某的实际损失进行适当补偿。对于柴某的实际损失,法院判定如下:对于医疗费,结合就医时间与就医原因,扣除与本次事故无关的发票金额后,有门诊病历和发票佐证的共4214.28元;对于交通费,扣除非就医时间产生的费用后共164.5元;对于医疗辅助器具费,与柴某治疗相关且有购买凭证的共813.9元;营养费、护理费,结合柴某休息时间、伤情及司法实践标准,分别酌定为700元、2100元,以上损失合计7992.68元。人民法院根据受害人柴某所受损失、受益人顾某因救助行为获益情况及其经济条件等因素,认为顾某应当补偿的金额达到柴某实际损失的九成左右较为适宜,故法院最终判定顾某补偿7000元。判决生效之后,法院向柴某所在工作单位发出表扬信,对于柴某的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亦给予了适当奖励(1000元),案件审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本案判决较好地兼顾了双方利益,树立了“好人就该得好报”的鲜明立场,通过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人民法院报·8版
责任编辑:刘强|联系电话:(010)67550722丨电子信箱:zxzh@rmfyb.cn
新媒体编辑:裴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