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我国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总体发病率已达11.5%~13.6%,腰椎疾病占比超过70%。在特定人群(如长期久坐的办公人员、驾驶员等)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甚至达到15%~20%。
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通常须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内镜手术的出现让人们面临腰椎手术决策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是一些创新入路手术的出现,既解决了既有病痛,又尽可能不造成新的损伤,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
本期邀请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团队介绍一种近年来广受业内关注的新型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方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开放到微创
毋庸置疑,对于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自20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脊柱手术的探索一直未停歇。早在20世纪初,国外医生就探索了利用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治疗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J.Grafton Love医生首次报道了使用经硬膜外入路的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983年,又有学者报道了使用单侧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管狭窄,这一术式后来逐渐被应用到腰椎疾病治疗。
不过,开放手术虽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常导致肌肉、韧带等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存在创伤大、引发医源性腰背痛以及脊柱失稳等问题。这些因腰椎开放手术造成的新损伤,使不少腰椎疾病患者陷入了“不做手术便要承受痛苦,做了手术又可能承受新的痛苦”的两难局面。
随着近年来微创理念的不断推广,以椎间盘镜、椎间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迎来发展热潮。
1997年,椎间盘镜技术的问世与应用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风险,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手术视野相对狭小,且在空气介质环境下,术中出血易导致术野模糊;二是视野范围较小,致操作范围局限,容易造成椎管内减压不彻底以及神经根或硬膜囊损伤。
1999年问世的YESS技术(由美国华裔医生发明)和2003年问世的TESSYS技术(由德国医生发明),以水为介质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手术视野的清晰度。然而,该类技术因受到同轴单孔操作的影响,减压范围受到明显限制。
从单通道到双通道
事实上,传统的单通道内镜技术(如椎间孔镜)是一种同轴内镜技术,存在操作灵活性受限、操作空间小的问题,适用范围有限。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团队于2018年设计了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BE)。作为一种非同轴内镜技术,UBE采用观察通道和操作通道双通道分离操作模式。与单通道内镜手术相比,其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操作更灵活。UBE手术的观察通道和操作通道相互独立,操作时无硬质管道限制,视野变换及器械操作更为灵活。而在单通道手术中,观察和操作共用一个通道,同轴操作导致操作空间小、灵活性受限。
二是视野更开阔。单通道手术因观察和操作共用同一个通道,使得手术医生的视野相对狭窄,且器械操作可能进一步干扰视野,而通道分离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三是学习曲线更短。UBE的原理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学习曲线相对较短。而单通道手术的学习曲线较长,需要外科医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熟悉操作技巧。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初次实践UBE手术的脊柱外科医生,该手术仍存在一定的挑战。这是由于UBE采用类似关节镜双手浮动操作模式,要求术者全程单手持器械且需要手、脚、眼、脑相互配合。因此,初学者需反复练习和熟悉双手协同浮动操作。
四是兼容性更强。在不需要特殊器械的情况下,外科医生仅使用常规的开放手术器械即可开展UBE手术。医疗机构也无需额外购置昂贵的专用器械。这也降低了该技术的推广门槛。
在实践中持续改良
近一两年,UBE在我国呈现出加速发展与深度普及的态势,已成为脊柱微创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从技术普及程度来看,UBE已从省级核心医院向地市级和县级医院快速下沉,尤其在脊柱退行性病变高发地区下沉速度更快。同时,学术交流和培训体系日益完善,全国性UBE手术演示会和基层培训班的常态化开展,推动了该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在应用范围上,UBE手术的适应证持续拓展。除传统的治疗腰椎疾病外,UBE在颈椎、胸椎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UBE辅助下颈椎后路多节段椎管减压、胸椎黄韧带骨化切除等复杂手术已在多家医院常规开展。此外,针对合并骨质疏松、脊柱畸形的高龄患者,UBE减压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目前,笔者团队正针对UBE手术进行设备研发与技术改良工作。
在设备优化方面,笔者所在的脊柱中心团队设计了一体式UBE手术专用手托,可有效缓解术者因上肢长时间悬浮持镜引发的肌肉疲劳或损伤。
在操作流程创新方面,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UBE入路——对侧斜行入路,能在实现腰椎椎间孔区域充分减压的同时,保护关节突关节。该术式尤其适用于需要同时减压同节段出口根和行走根的腰椎退行性病变。
针对腰椎融合患者,团队首次提出eX-TLIF(镜下置钉﹢单侧固定)方法,可明显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在并发症防控方面,团队采用预止血和黄韧带分层切除等方法,有效降低了神经根损伤风险。团队还提出了“吉祥三‘保’:保黄韧带、保椎间盘、保硬膜外脂肪”的理念,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降低术后神经粘连的发生概率。
上述改良不仅提升了UBE手术的效率与安全性,更推动其向“更微创、更精准、更普适”的方向发展,为基层医院开展相关技术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这些新技术与UBE异曲同工
关节镜辅助单孔脊柱技术(AUSS)该技术又称单孔分体式脊柱内镜技术,主要是将操作通道与观察通道分开设置,并置于同一软性切口内,即将UBE手术的双孔合二为一。该技术为术者提供开放性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的同时,疗效也优于传统内镜手术。
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该技术采用独特的V形双通道设计,可应对传统内镜难以处理的复杂脊柱疾病。全程实时监控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安徽省脊柱内镜联盟理事长、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田大胜
编辑:夏海波 张浦杨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