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生态文学 • 重庆行 | 大山的眼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3 08:09:09   浏览次数:1  发布人:35b6****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山上的湖并非与生俱来,它也像山上的树木一样,是一天一天慢慢“生长”而来。墨绿色的湖面,以椭圆的形状荡开,如镶嵌在丛山峻岭之中的蓝宝石,更似大山深邃的眼睛。“眼睛”没有小溪欢腾雀跃的朝气,也没有河流奔腾不息的力量,但它的深邃和宁静,拥抱了山所有的景象与喧哗。我俯瞰着湖面,它静谧如翡翠,里面分明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群山,回荡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和潺潺的流水声,宛如一幅会说话的天然画卷。清晨的太阳撕开厚

    山上的湖并非与生俱来,它也像山上的树木一样,是一天一天慢慢“生长”而来。墨绿色的湖面,以椭圆的形状荡开,如镶嵌在丛山峻岭之中的蓝宝石,更似大山深邃的眼睛。

    “眼睛”没有小溪欢腾雀跃的朝气,也没有河流奔腾不息的力量,但它的深邃和宁静,拥抱了山所有的景象与喧哗。

    我俯瞰着湖面,它静谧如翡翠,里面分明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群山,回荡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和潺潺的流水声,宛如一幅会说话的天然画卷。

    清晨的太阳撕开厚厚的云层,一束阳光洒落湖面,深邃的湖水宛如沉思者,静静地凝望着天空与远山。

    我与它凝视越久,它愈加深邃。深邃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感受。它蕴含着神秘,也隐藏着痛苦、孤独与坚韧。

    “上车嘛!”一辆白色的电动观光车上传来了男子重庆味十足的吆喝声:“8号矿坑更大更深更美哟!”

    从思绪中回过神来,我才想起自己此刻正在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7号矿坑旁。

    “眼睛”迷住了我,也给了我遐想。矿山公园位于渝北区的石船镇和玉峰山镇境内,是典型的石灰岩矿山遗址。2012年,这里的矿坑全部被关停。那之后,山还是那一座座山,只是多了一只只眼睛。眼里有光,也有神,但也少不了泪水。12个有水矿坑,犹如镶嵌在铜锣山脉的一串串珍珠,也似一颗颗晶莹而连绵的泪珠。还有29个无水矿坑,干脆流干泪水,敞开了胸怀。

    男子是观光车驾驶员。我爬上观光车,坐在他身后。他50岁出头,中等个,留着平头,穿着湛蓝色T恤,脸上挂满从容与淡定的笑容。

    “我是公园的‘一号矿工’,大家就这样子叫我撒。”男子自我介绍。

    他叫曾德健。我说是道德的德,建设的建吧?他笑着说,是健康的健,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撒。

    虽然我还不理解他为何自称“一号矿工”,但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语言,迅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观光车开往8号矿坑,也开往他的心灵深处。

    他是石船镇石壁村人,以前跑过长途运输,但更多的时候在矿山干活。什么工种都干过。矿山开采分为以下步骤,先把表层泥土刨开,再打眼放炮,矿石被破碎后,再用机器开采。最危险的是放炮。在山坡上开出通达各洞位的简易道路,接着抡锤手工打眼放炮,开凿导洞。引火线不能太短,太短了,不能在爆破前跑到安全地区。但也不能太长,太长了容易熄灭,引火线会反而变得更短。曾德健多次在山坡上疯狂奔跑,跑出了危险区,却跑不出粉尘飞扬的世界。

    “肺里有毛病吗?”

    “那倒没有。”

    他说他们这里最多是得结石。因为有粉尘,人既疼又胀,痛起来就像生小孩一样,很恼火。水也是浑浊的,河里的水变成黑色、黄褐色或灰黑色。

    其实,山比人“病”得更重,但欲望占据了人们的大脑,他们对山的哀鸣熟视无睹。

    曾德健说:“以前村里一年产值上亿元,虽然主要被老板赚走了,我们赚得少,但多少还是有收入的,好的时候一个月我也能挣一万多元。”

    8号矿坑到了,天气也开始变得晴朗,山的“眼睛”更加通透。

    一下车,他就拉着我直奔最佳观景点,我以为要隆重介绍这只“眼睛”的大、深与美。令我惊讶的是,他用逆向思维,让这只“眼睛”的大、深成了他鲜活的论据。他说:“这个坑的面积将近20万平方米,体积820多万立方米,平均深度65米。这么大这么深的一个坑,只挖了十年哟。”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欲望的速度远远超过大山的生长速度。

    我急切想知道2012年矿山关停时他的真实内心。他笑意盈盈却又言辞恳切,“一开始肯定不乐意,家门口的收入,谁愿意就这样放弃。当时有村民说,关啥子关嘛,山里石头还多的是。”

    他们不是不知道开采的危害,而是因为目光短浅,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对于生态治理,他们慢慢理解了,也接受了,不仅意识到自己病了,也知道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山也病得不轻。人生病了可以治疗,山病了就要失去家园。他们支持关停矿山,也支持生态修复。


    “我以前是村支部书记,我们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带头支持。”“你当过村支书?”我有些惊讶。

    “从2003年干到2020年,见过矿山的辉煌,也亲自关掉了矿山。”他淡定地说。

    “你们现在住哪里?”

    “新村第一期。”他说:“为了配合矿山公园的建设,早在2015年就开始建新村第一期,共建了151户,大家逐步搬进去。现在正在建第二期。”

    “环境还可以吧?”

    “有一百多平方米,房子质量不错,周边还可以种菜,保证吃到绿色食品,安逸得很。”

    “收入怎么样?”

    “公司月月发工资,还买保险还管饭,巴适得板。”

    但他们有困惑。因为是公益性公园,定位是生态修复与保护,不能有商业入驻,发展与保护成了最大的矛盾体。

    “怎么办?”

    “还能咋子办,不能走以前的老路,犯同样的错误,当然是走绿色发展之路,急不得,慢慢来嘛。现在村里安静了,鸟儿多了,回村里居住的年轻人也多了。”

    他又算起账来。石壁村现在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除了矿山公园能提供的一百多个就业岗位,几家民宿与农家乐也能解决不少就业岗位。上了年纪的,就在房前屋后种点蔬菜卖,日子过得倒也悠闲自在。

    离开矿山公园时,曾德健微笑着与我挥手道别。汽车越走越远,他越来越小,最终融入大山。“眼睛”留在了我心里,依旧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他和其他山民,正是“眼睛”里那一束束光芒。

    作者简介

    纪红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哑巴红军》《大战“疫”》《彩瓷帆影》《大国制造》《游学·1917》等20余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求是》等刊物发表长中短篇报告文学200余万字。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纪红建

    编辑 | 李夏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35b6****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