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散步聊天时,朋友抱怨说现在的生活太单调,每天就是上班下班,他觉得只有驾车奔波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生活才有点意思。
人生不过是从生到死的旅程,在这旅途中,求生存是我们的本能。当生活条件尚好,生存无忧时,那活下去的目标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此时未能树立新的追求,生活确实容易陷入空洞。
除了物质上的生存本能,人类还有探索世界的精神本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开始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这种探索精神,或许源于远古时期寻找食物和避难所的需求。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的生活圈子逐渐固化,对周围环境的熟悉让我们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可是,走出舒适区,真的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吗?
去年九月,我在县文化中心旁的广场偶遇一对游历中国的老夫妇。他们驾驶着改装的宏光面包车,车上装有行李和厨房用具,俨然一个小家。他们来自辽宁抚顺,计划沿着228国道一路南行,最终在冬天到达海南,再沿海岸线返回。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状举,他们放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选择在中国大地上漂泊,饱览壮丽河山。然而,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深入探索当地人文的欲望。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家中无异,晚饭后去广场散步,深夜就寝。遇到风景名胜,也只是匆匆游览一两天。这样的旅行方式,真的能拓宽视野、充实生活吗?我认为,这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也会对这样的漂泊生活失去兴趣。
在古代,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形象地描绘了不同地域间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更深刻地反映了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和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如今相隔千里的地方也能朝发夕至,导致全民的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如果不刻意去寻找,很难发现当地与自家有何不同。
如果你留意了百度搜索,会发现,大多数县域,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文脉的。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县城能将这种文脉打造成独特的文化符号,让旅行者轻易发现其独特之处。如今,居民追逐的是金钱和生活的舒适,领导者追求的是政绩和GDP,似乎没有哪个群体愿意为了守护传统而保持独特。这是人民的幸福,却也是文化的悲哀。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其魅力所在,然而我们却正朝着大同化的方向前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村的不同文明逐渐融合,最终可能趋于大同。到那时,人民生活富足,无需为生存担忧,整个地球村无论哪里都将是相似的环境、相似的人文和相似的社区,人民将失去探索的欲望,只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为社会创造着财富。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可是,谁又愿意为了独特而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