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毕业一年半的学生在一起交流。
目前已经独当一面,眉宇间的自信已经代替了刚工作时候的稚嫩,言谈举止之间也呈现出小伙子职场生涯的成就感,遗憾和期待。
普通二本学生的就业情况其实到底如何,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作为普通二本的学生,其实就业的期待也是比较尴尬的。
毕业困境:做不了精英,也不想回去底层,成了被忽视的群体。
四分之一的同学可以继续深造,读研,或者出境,或者考公考编,还有四分之三的同学都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是需要直接和企业、和社会面对面的。
普通二本,大部分也都是应用型高校。
相比较高职类院校要强一点,固然高职的学生定位非常准确,绝大部分都可以到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成长特点也都让高职学生“无可厚非”这样选择,而且单位也都不错,即使是流水线也有很多大院大企。
对于研究型为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大部分都是继续升造,即使本科就业,也大多数被用人单位看中,放在研发、高一级的管理岗位。
处于中间的普通二本学生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想去研发但是用人单位觉得可能还差一点,当然具有极强专业能力的除外,不得已去第一线又觉得自己心有不甘,有落差也不情愿。
有的时候,现实就很残酷,普通二本学生的学历比不过一本,技能上还不如专科。
所以,在寻找工作范围的时候,常常犯愁,常常纠结。
好在,绝大多数同学还是愿意从一些基础的专业岗位干起,慢慢磨练,不然没有那么多刚好匹配的单位,不是你看不上单位,就是单位觉得你不合适,久而久之,就会错失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岗位。
调整好工作思路和状态,对于普通二本的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
既要看到这个岗位的发展规划,又要让自己从基础岗位干起,双向奔赴的过程当中,就会成为“能吃苦、懂技术、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人才。
这位同学也是这样,进入了一家大型的国企工作。
在某一大区的综合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就是跟着老总做好内勤和服务工作,其中涉及到很多和部门负责人的沟通、协调,涉及到向上级汇报材料的撰写、部门内部统计报表的整理等等,事无巨细,工作任务量还不少。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觉得有点落差,好像这样的“打杂”似乎施展不了拳脚,展现不了自己的能力。
但是在老总一次次的“敲打”中,从具体工作事务中逐步领会到工作方法如何优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人际关系如何融洽,从职场“小白”逐步蜕变成有成熟经验的工作者。
谈及自己的变化,这位同学说,有的时候真的是“一头懵”,不知道找谁,但也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学会从困境中寻找出路。
“路在嘴下”就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多听、多问、多思考、多复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定位,从基层干起来,一样可以发挥特长,普通二本学生的对岗位的“忠诚度”、对工作的“钻研度”、对职业的“持续度”还是可以的。
无独有偶,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位毕业生,他介绍自己的就业情况时说,很多用人单位看中的其实是你的工作能力,而这个能力不一定是名校、名专业,而是对一份工作的热爱程度和坚守程度,现在他带的工作小组成员里有很多都是211、双一流的学生。
这就足以说明,普通二本学生的就业,在企业、在基层,同样也是大有可为的。
要想可为有位,必须自己有所作为。
社会对普通二本毕业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不如一本毕业生优秀,这种偏见可能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
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能力来摈除这些偏见和认知,普通二本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多重挑战,但他们也有多种途径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实现个人发展。
即使选择就业,也要进一步去梳理自己的职业规划,因为二本注定不是人生的终点,也不等同于就此自甘堕落,沉沦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