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科学电影应成为文化“标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6 13:04:22   浏览次数:1  发布人:5f32****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学技术馆特效电影展映第1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的科学文化访谈节目《北辰对话》召集科学家和电影人欢聚一堂,以《我们的科学电影》为话题,畅谈光影艺术承载科学叙事点亮大众的科学梦想。科学电影,作为电影艺术殿堂中的瑰宝,通过科学叙事,不经意间播下了科学的梦想,点亮人们心目中探索新知的火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学技术馆特效电影展映第15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的科学文化访谈节目《北辰对话》召集科学家和电影人欢聚一堂,以《我们的科学电影》为话题,畅谈光影艺术承载科学叙事点亮大众的科学梦想。



    科学电影,作为电影艺术殿堂中的瑰宝,通过科学叙事,不经意间播下了科学的梦想,点亮人们心目中探索新知的火种。

    一、科学和人文交织的力量

    无论是纪实电影、科幻电影,还是科学家传记电影,都折射着人类依靠科技改变世界的智慧,彰显着科学与人文的美学力量,直抵心灵,给人触动和启发。

    比如,展现力量。光影技术增大了科学叙事的想象空间和艺术空间。优秀的科学电影将简单的科学原理放大,引导观众通过视觉奇观的场景思索其用意和情感表达。

    灾难科幻片《2012》从简单的科学原理出发,发挥极致想象力虚构灾难场景,引导观众直面特殊时刻的复杂人性,感悟生命的脆弱和世事无常。科学和人文交织,让科学力量震撼人心。

    比如,承载想象力。科学电影交织着科学、技术、艺术的诸多元素,视觉奇观承载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具有奇幻魅力。

    《奥本海默》通过发挥IMAX视觉特效属性,设计具有压迫感的画面效果,让观众沉浸到人物困境和残酷情境之中,凸显了科学家深陷职业责任、道德冲突、人性拷问的撕裂中,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二、科学电影的双向互动

    “科学电影是一堂‘大众科学课’。”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电影《侏罗纪公园》带火了古生物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如是说。“可以说没有这部电影,就没有今天的恐龙研究,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侏罗纪公园》一经放映,复活恐龙这一概念不仅在公众头脑中诞生,更是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和兴趣。

    电影上映近30年,全世界古生物领域都致力于从化石中提取DNA复活远古生物。虽然这些努力都归于失败,但是复活恐龙的研究方向始终引导科学家不断努力,并发展出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反过来,科研成果也促进着科学电影的知识呈现。比如,我国发现了大量像鸟一样带羽毛的恐龙,后面看到《侏罗纪世界》中就出现了带羽毛的恐龙,科幻电影营造的情景也因此越来越真实、准确,给观众更多的新知和启迪。

    可见,科学电影不仅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观众对某一问题的认知,还与科学研究形成双向奔赴、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合作成就佳作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科学电影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就佳作。

    发挥科学精神。拍摄电影时发挥科学精神,才能创作具有文化厚度和精神力量的作品。《里斯本丸沉没》尽管不是讲解科学,但是方励导演在拍摄时,为了还原事实和物证,带领团队用测绘学、天文学、导航技术、声纳影像等现代科技在东极岛海域展开搜索沉船,不仅还原了二战历史的重要物证,也让这部电影具有了文化厚度和动人力量。

    展示科学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科学家致力于为人类科学事业进步作出贡献,未来的科学电影中应该有更多中国科学家身影。我国曾经拍摄的《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电影,展示了科学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中国科协十几年来一直支持各校大学生创排校友科学家,目前已经形成二三十部具备电影创作可能的舞台剧。

    种下科学种子。科学电影往往能够预言几十年后的科学发现。优秀的科学电影不仅有基本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还要提供大量的想象空间,给青少年点燃思想的火花,埋下成长为未来科技创造者的种子。比如,中国科技馆近年来创作了近20部科学电影,《熊猫传奇》中的熊猫科熵儿、剑齿虎蒲墩墩深受孩子们喜爱。

    在建设科技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征程中,科学电影应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配”。它不仅能够彰显我国科技文明在时代发展中的力量,更应化身为新质生产力,助力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5f32****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