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半个多世纪坚守,她书写了结核病防治传奇丨马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4 08:20:22   浏览次数:24  发布人:124c****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25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马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她致力于结核病临床治疗与科研教学工作,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生为病人服务”的深刻内涵。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已经鲐背之年的知名结核病防治专家马玙,在这个领域写下了重要一笔。“医生和病人好比坐在一条船上,共同目标是抵达安全健康的

    编者按

    2025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马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她致力于结核病临床治疗与科研教学工作,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生为病人服务”的深刻内涵。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已经鲐背之年的知名结核病防治专家马玙,在这个领域写下了重要一笔。

    “医生和病人好比坐在一条船上,共同目标是抵达安全健康的港湾。”在结核这种最难缠的传染病面前,她用一生的时间与“白色瘟疫”搏斗,用爱和责任守护着无数患者的生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马玙

    来源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追着病菌跑”的破局者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一种传播性强、治疗难度大的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是各类传染病中的难症顽疾。

    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马玙没有退缩,而是握紧了对抗结核菌的手术刀。随着结核菌深入侵蚀肺部,一些患者会恶化为空洞性肺结核。这个时候,药物治疗并不理想。马玙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用导管直接将药物送入病灶。

    那个时候,介入治疗手段尚未成熟普及,也没有现成可用的器械。想要达成把医药直接送到病灶,就必须自己动手想办法:一开始,马玙用导尿管插入气管,但深度不够,也不能拐弯。于是,她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要来可以在X射线中显影的心导管,请飞机场修理工人用高级的不锈钢钢丝在导管前绕成弹簧圈,为了不损伤黏膜,再用自行车气门芯套在外面,做成定向肺导管。

    “成了!”这个有些“土”的定向肺导管像条灵巧的“银蛇”,将药物送到肺部上叶的空洞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出诊时的马玙

    来源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马玙的这个创新思路,让近60%的肺空洞可因此免于手术,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医生不能冷漠,爱也是一种处方”

    “医生不能冷漠,爱也是一种处方。”马玙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诊室桌子上,放大镜压着患者的胸片,金属小教鞭在光影中折射出细碎的银芒——这是马玙坚持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出诊仪式。

    为啥是这两样?马玙解释说:“一是为了看胸片,不放过任何病症的蛛丝马迹;二是为了方便给病人解释病情,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这些细微琐碎的行医习惯,是马玙一直秉承的 “平等”理念。每当听诊器触及患者肌肤前,她总要双手合拢,将冰凉的金属听诊头在掌心细细焐暖;听完前胸听后背时,她会自己走到患者背后;每次给老年患者做完检查,她总要扶着对方下了诊查床再去开处方,生怕患者不注意摔了……

    “病人是弱势群体,做医生的不能高高在上。医生只有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才能给病人以尊严。”这就是马玙的行医风格。

    遇到经济拮据的患者,她的钢笔会在处方单上反复斟酌,总是千方百计让患者少花钱、多办事,有时甚至悄悄垫付费用。

    2021年冬天,一封信笺穿越58年光阴落在诊桌上。当年那位肺空洞青年经过马玙的肺导管治疗恢复了健康。随信而来的,还有他如今的照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通过“定向肺导管治疗术”治愈的患者,半个多世纪后回到医院看望马玙

    来源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我们作为大夫尽力吧,不要做懊悔不要做遗憾的事,这封信和照片,是对我的最高奖赏。”马玙说。

    “我要站到最后一个病人消失”

    马玙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更在实践中践行着医者的使命。为让乡村患者也得到救治,马玙曾扎根山区一千五百多个日夜。

    那时,蚊虫叮咬、严寒酷暑、设备老旧、药品短缺等很多不利的条件让马玙的行医路异常坎坷。当时有的村子山高路险,不通车,她和同事便背着仪器徒步前往,小型X光机则由毛驴驮着。

    碰到实在凑不够药费的患者,马玙还用自己的零钱给补上。“那时候我的工资是56元,每个月都会拿出几块钱给病人垫付。”

    艰苦的环境、高强度的工作,使年仅四十岁的她有了“马老太太”的称号,她却淡然笑纳。

    此外,她还在北京胸科医院牵头创立了内科实验室,担任首位主任。曾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医院参观,看了实验室就开始拍照。马玙问他在拍什么,他告诉马玙,美国年轻的研究员总是埋怨实验室条件不够、仪器不好,要给他们看看这些照片,看看中国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展前沿的工作。

    时过境迁,老实验室已经搬家、扩建,那里还开展过分子生物学、结核耐药等新研究。如今,马玙已经90多岁高龄,但她依然坚守在结核病防治的第一线。

    她常说:“我要站到最后一个病人消失。”这句话,不仅是她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更是她对生命的敬畏和守护。

    参考文献:

    [1]九旬医生马玙:直面“白色瘟疫”66年[OL].新京报,2021-12-11.

    [2] “最美防痨人”马玙行医近70年,认为爱是最有效的“处方”[OL].北京日报,2022-04-28.

    [3]马玙: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最有效的处方是爱[OL].人民网,2023-05-26.

    [4]马玙:温暖患者[OL].面对面,2022-03-28.

    [5]马玙:“最美防痨人”的医者仁心[N].中国妇女报,2022-02-28.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124c****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