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教授团队日前在国际期刊《治疗诊断学》上发表题为《阿尔法核素驱动损伤线粒体转移增强旁观者效应》的研究论文。这是国内首个围绕阿尔法核素发射体铅-212开展的临床前应用研究,提出阿尔法核素有“隔山打牛”一般的次生肿瘤歼灭能力,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一项针对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同时间开始的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对艾滋病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艾滋病病毒储存库、艾滋病前病毒“整合位点”等的研究,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以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因具有较优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日益显现优势。过去,医学界常用贝塔核素治疗肿瘤,阿尔法核素杀伤肿瘤的能量超过贝塔核素100倍,且射程更短,对癌旁正常组织的影响更小。阿尔法核素发射体铅-212(半衰期为10.6小时)可释放出具有强大杀伤肿瘤效应的阿尔法射线,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肿瘤治疗。
既往,医学专家更多利用阿尔法核素的高能量直接断裂肿瘤细胞核的DNA双链。但是,任何靶向肿瘤的核素载体都无法携带阿尔法核素到达所有的肿瘤细胞,产生很多“漏网之鱼”。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提出阿尔法核素驱动的旁观者效应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阿尔法核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简单来说,研究者发现阿尔法核素不仅可以直接损伤受照射的肿瘤细胞,还能够通过一种类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机制影响邻近未受到直接照射的肿瘤细胞。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被称为“损伤线粒体转移”的亚细胞水平信号传导机制。通常情况下,线粒体被视作细胞的能量发生器,提供生命体所需要的能量。随着医学进步,目前医学界对线粒体的认知逐渐进入“信息处理器”时代,认为其可以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的中心枢纽。线粒体也是细胞中除了细胞核以外具有DNA的细胞器,因此线粒体对阿尔法核素的射线很敏感。该研究发现,线粒体受到阿尔法核素照射后,可以化身为“信息传递者”,把伤害“传染”给周围未受照射的肿瘤细胞。这一机制就像是“隔山打牛”,从而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当前,阿尔法核素因具备高能量、短射程、耐乏氧、易防护四大临床应用优势,在核医学肿瘤精准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有望促成核医学治疗模式及理念的重大变革。但阿尔法核素的治疗机制相较于贝塔核素更为复杂,其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拓展了阿尔法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新方向,有助于完整构建对于阿尔法核素治疗机制的科学认知体系。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杨静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RKLFUBG】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