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能断的关系都是弱关系,真正的强关系永远都不会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你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验吗?如果你有一定的年龄和阅历,你对这句话已经有着深深的共鸣。
你可以观察周围的长辈父母亲,有的父母吵架那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风驰电荷,雷雨交加,相互折磨,让人痛不欲生,但相互折磨至死,也都没有分开,比如我自己的父母,但有些夫妻表面看似相敬如宾,也不吵架折腾,但过着过着就离婚了。
你可以观察自己过往的朋友,相遇时‘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走着走着就散了,再也不见了联系,但有些朋友因为一些误解心生恨意,逐渐疏离,总能冰释前嫌,一如既往,携手前进。
所有的发生都是应该发生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发生呢?
这里面夹扎着我们内在核心的反应模式,这个反应模式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当我们觉察这个反应模式——先不反应,让子弹飞一会儿,命运就改变了。
此话怎么讲?
比我我今天写完上篇文章《成长是被委屈撑大的》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接下来的去处,也就是说,我还没有一个工作客体,进而产生一个工作主体。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主体与客体是成对存在的,是同时存在的。没有主体,即表达为“不存在”,即表达为一种“无存在感”,即表达为一种焦虑,对未来的恐惧嘛。
可是,我的身体明明在当下活着的呀。如何消解这份焦虑呢?答案是内观,内观分化出一个客体,进而产生出主体,存在产生了,即有了‘存在感’。即所谓之前文章分享的,‘在’回望‘在者’产生了‘存在体验’,存在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实体。
关系是互动的结果,对外互动时,因为外部客体,而产生主体体验,即存在感。但这种对外互动模式是分分合合的,并不永恒,随着立场的不同随时断裂。但内观过程是永恒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你内部心理结构分化出来的,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变得越来越灵动。
所有能断的关系都是弱关系,真正的强关系永远都不会断。这句话是说,所谓的弱关系都是外部关系,所谓的强关系都是内观模式。那为什么有的外部关系也非常紧密相连呢?
你眼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自己看自己很主观;
别人眼中的你自己也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别人看你也很主观。
你眼中的他人,才是真实的你自己,因为你对别人的反应模式,才是真实的你自己。
你对别人的反应,和你内观过程中看见的‘你’,即客体,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内观内在的反应模式,是可以间接观察到那个更真实的“自己”。看见即疗愈,看见即改变,看见即成长。
所以,在我短暂没有外部客体时,我开始进行内观。急中生智,急调动的是情绪经验,上头了——没有工作客体,可咋办呀,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怎么养家糊口,然后巨大的焦虑袭来,情绪不断泛化,进而产生抑郁体验,生不如死。定中生慧,因为内观、觉察,调动的是理性经验,前半生有没有遇到重大困难?遇到过。度过去没有?度过去了。这次困难大不大?不大。能不能度过去?能。还焦虑不?不焦虑了。所以,我发了一个朋友圈:
心无挂碍,无所畏惧,勇敢向前,迈出去就有机会,机会不是想出来的,关系是互动的结果,多碰撞、多受益。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既然热爱心理学事业,又懂心理咨询,本质模型摸得轻车熟路,去销售自己就好了,人生无处不销售。从现在开始就勇敢的销售自己,交易产生爱,这是人性本质赋予我们的权利与义务。没有销售,就不产生客体,就没有“存在”。
人活在现实生活中,是必须要有外部客体的,没有外部客体,就无法产生交易,就无法生存。但这个外部客体,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有的。人不必时时刻刻活在交易之中。当短暂失去外部客体的时候,可以通过内观,产生内部客体与主体,获得雌雄同体的平衡。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这个‘无’是潜意识,‘有’是意识,无中生有是一个潜意识意识化过程。
所以说,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就是一个无中生有过程,是一个潜意识意识化过程。就本质而言,他钓的是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是另外一个他自己——或者是另外一个跟他价值观匹配而信念一致的人。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均竭力于外显化,连人格都力图从无意识状态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完整的体验。”是潜意识意识化过程,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这个无中生有,即内观过程,也是销售过程。内观是看见自己,外观是看见他人。内观是永恒之观,外观是内观的变现。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你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