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刚开年,跨国公司布局上海的新动作就已启动。
1月11日,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蔡司“)明确,将蔡司中国区投资总部和中国区医疗投资总部,正式落在外高桥保税区。二者将分别聚焦于高科技产业与医疗行业,统一协调蔡司在中国的两大板块资金调配与业务拓展,并重点投资优势行业中的新兴领域。
“蔡司正在进一步升级。”蔡司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及首席数字官马克礼(Christian Martin)对第一财经表示,“双总部”的成立,不仅将进一步增强蔡司在上海的持续投资信心,还将增强上海在蔡司的增长战略,蔡司在中国、亚太乃至全球投资和发展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各类型总部加速集聚,更多的全球贸易中心、供应链中心、研发中心以及海内外投资平台等的布局,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进一步强化,也将为全国推进制度型开放探索更多经验。
持续“进化”中的总部
2021年12月底,贺利氏金属(上海)有限公司在内的48家企业被认定为贸易型总部,它们分别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等单一或综合功能。
2021年12月7日,梅特勒托利多公司大中华区总部落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将承担梅特勒托利多集团在大中华区的投资管理、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共享服务中心、市场开拓及销售服务等职能。
同年8月,视中国为最重要增长引擎之一的化工巨头亨斯迈,把位于上海的亚太区地区总部由“管理型地区总部”升级为“投资型地区总部”。
加速涌入上海或者进一步升级的,不仅是跨国公司。中船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央企总部纷纷落沪,字节跳动、哔哩哔哩等新生代头部企业也加大了在沪布局力度。
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31家、外资研发中心506家。自200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以来,上海始终保持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城市的地位。
同时,上海还累计认定民营企业总部388家、贸易型总部233家。
“从目前总部经济的发展增速和质量来看,上海超过了全国其他城市,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
多功能、高能级的总部集聚上海,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近年,随着中国开放的加速,它们的能级也快速提升。
1999年蔡司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了贸易公司,2012年成立蔡司中国创新中心,这是蔡司在德国以外的首个企业级创新中心。2013年,蔡司上海升级为地区总部。2015年,蔡司中国总部大楼启用。2016年起,更多全球性职能业务转移至上海。
同样,贺利氏于2014年把在上海的中国区域中心升级为大中华地区总部。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正在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上海拥有发展总部经济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资源和环境配套。公司陆续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贸易型总部放到了上海,甚至动了把全球总部搬到上海的念头。
在“总部增能计划”等的支持下,上海正推动各企业总部从单功能向复合功能拓展,推动地区总部升级为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培育功能复合型和业务范围触达全球的更高能级总部。
“从最近几年的观察来看,企业不管在哪里生产,都越来越多地选择把不同类型总部或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上海极为特殊的是,它几乎是所有要素市场的所在地。
它把离岸贸易业务都转回上海了
总部加速升级的一个动力,是中国包括上海这样一个开放枢纽门户在持续高水平开放中带来的可能性。
“上海支持离岸贸易,是对我们业务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之一。”马克礼说,由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中国外管部门的支持,2019年蔡司开始将部分离岸贸易业务从香港转到上海。2020年,蔡司的离岸贸易额达到6亿元。
也是在2019/2020财年(报告期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国首次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蔡司全球第一大市场。2020/2021财年,中国市场实现营收92亿元,同比增长15%,继续保持蔡司全球第一大市场位置。
“目前,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离岸贸易业务都转到了上海外高桥来完成。”马克礼说。
作为货物运输在海外、资金结算在国内的特殊贸易模式,离岸贸易可以促进贸易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向总部型企业集聚,对总部所在地的贸易、金融、配套服务等方面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离岸业务的规模,也代表了一个区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全球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中,上海首次提出了离岸贸易额这一全新指标。要在2020年3055亿元的基础上,2025年提高到5000亿元左右。
在上海,买卖全球,强化了包括资金、物流、技术、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既是上海的四大功能之一,也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
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核心,是金融资源的配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包括全球机构投资者集聚计划(GIC)、全球营运商计划(GOP)等,是浦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抓手。
过去这一年,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加快布局上海,一批金融业开放项目落地:
11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获批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6月,贝莱德基金正式成为首家获准在中国独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资产管理公司;8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获批成为全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仅在浦东,2021年底,持牌类金融机构达到1140家、约占上海全市的2/3,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达到13家,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110家、占全国90%以上,融资租赁资产规模超过2.2万亿元、约占全国1/3。
目前,包括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国家级大型场内贵金属储备仓库等重大功能性平台,也在临港新片区全面推进建设。
鲁政委说,对国际投资人来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国际数据交换的完善备受关注。上海要建设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和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一旦相关机制进一步完善,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包括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的建设,为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促进,更为总部企业立足上海调配全球资源提供了巨大空间。
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中国总裁周涛说,疫情背景下,全球的供应链越来越依赖中国。在双循环格局下,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作为该集团在全球的布局重点,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事实上,没有开放的促进带动作用,国内大循环就会成为‘独轮车’。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能够推动形成我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求是》杂志2022年第2期刊登的署名文章《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表示。
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统筹发展,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2021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10.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继续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全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40610.35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年集装箱吞吐量4703.33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25.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
在浦东,为全国制度型开放探索经验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也是高水平开放的基石。当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越来越强,推进高水平开放就有了更强的探索力。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求是》的署名文章中,王文涛表示,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何为制度型开放?既包括继续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农业和制造业全方位开放,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也包括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健全外资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
对于上海而言,则有更高的要求——在浦东开展制度型开放试点,为全国推进制度型开放探索经验。
也就是说,浦东要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揭牌2年多以来,临港新片区这块“试验田”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分解出的任务已完成90%,基本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
2021年12月19日的临港新片区管委会2022年工作研讨会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表示,未来几年,临港新片区即将进入“制度创新提速换挡、产业投资密集落地、城市建设全面铺开”的时期。
他同时表示,要对标RCEP、CPTPP、DEPA等高水平经贸规则,加快接轨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还要在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边境后”规则上加大探索力度。
浦东新区法规也是上海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的一项重要支撑。
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决定形式,第一次在法律规范层面提出并授权上海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自贸区法律研究院院长贺小勇认为,这意味着浦东在制度型开放中,可以充分利用浦东新区法规的权限,拓展制度空间。
半年多以来,上海已制定了六部浦东新区法规。2022年,还将聚焦浦东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制定发挥仲裁功能、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等浦东新区法规。大量的总部企业,又将获得更多的业务支撑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