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魔都”魅力如何炼成?硬核人才铸就上海软实力
2021-06-28 22:48  浏览:287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我并不是在上海念的书,当年和我一样选择来上海的同学有不少。现在20年过去了,这种虹吸效应变得更加明显。” 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曼恒数字”)董事长兼CEO周清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和周清会一样选择上海作为事业起步地的奋斗者不在少数。

去年刚从211院校毕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范禹离开了读书的城市,在3个来自一线城市的offer中选择了上海。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97后”,范禹并没有很清晰地规划未来的职业路径。“自己比较喜欢上海,而且人工智能(AI)岗位比较多,就想着先来上海打拼几年”。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人才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各项数据显示,上海正在持续吸引各类人才。

以海归人才为例,今年一季度,上海留学人员落户近6000人,同比增长55%。目前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累计达20万余人,引进的留学人员总体上具有学历高、年龄轻、结构优、拥有国际视野、发挥作用明显等特点,9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平均年龄28岁,80%毕业于世界排名前300院校。而在应届生就业方面,近日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第一为上海。

海归、应届生首选地

不管是“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还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这些软实力的内核,也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6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下称《意见》)全文公布。目标之一,就是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意见》还提出,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焕发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活力,包括打造引领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试验场、营造英才汇聚的创新“强磁场”。

比如,建设一批享誉国际的学术高地和新型智库,成为全球智慧交融之地;提升重大创新平台能级,构建更高水平全球创新网络,促进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等充分流动,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全要素;实施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等等。

作为国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上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海归人才。在打造硬科技的同时,上海正在持续释放引才信号。

上述58同城《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北京、杭州、青岛、南京、重庆、长沙。作为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呈现毕业生净流入的状态,人才吸引力旺盛。

BOSS直聘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0海归春招求职趋势报告》也显示,2020年海归应届生同比增加72.9%。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2020届海归人才期望在一线城市发展。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稳居榜首(19.2%)。

上海的部分科技公司也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数据。

曼恒数字是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孵化的企业。在周清会看来,不管是最初没有盈利的初创期,还是当前进入稳定的发展期,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对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

他说,企业用人才并不是需要千军万马,而且高新技术企业和普通办厂不同,在招纳人才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招到合适的人。

“比如20年前我们创业的时候,做这个领域的公司并不多,在组建团队时特别需要海归人才,以及北清复交等在前沿实验室待过的学生。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上海在人才供给方面解了燃眉之急。可能当时换一个城市,我们也会创业失败。而现在,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双向匹配是成功的关键。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今公司的首席科技官(CTO)是外地重点高校图像处理领域专业毕业的,而这种(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类的专业要去别的城市找工作也并不容易,因此他毕业后就来了上海。后来,政府的人才政策又解决了他的落户和人才公寓等实际问题,并在去年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不仅仅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也给到他在买房、收入方面的补贴,这样人才更有了归属感。”

而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不断推进着产业集聚和生态完善。

从中科院离岗之后,徐德辉创办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上海烨映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他看来,当时创业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因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很成熟,而且各种服务以及配套都找得到”。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上海的积累和优势明显,人才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我们作为一家做设计的企业,设计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另外,我们也没有工厂。而这种运作模式在上海大家都会非常理解,你也不需要去向他人解释。要是换个地方,可能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可能会把我们看成是皮包公司。”

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楚庆也告诉第一财经,高科技公司一定是围着人才转。例如就在紫光展锐研发中心的周边,除了我国企业,还集聚了大量行业的海外公司,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生态。”而在上海,就可以找到产业链中的各种企业,从材料厂商、软件供应商甚至一些清洗剂企业。

对于由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的海归学子创办的AI公司西井科技来说,上海的产业氛围和政府服务对于公司发展至关重要。

该公司首席运营官(COO)章嵘对第一财经表示,2020年年初,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迅猛,急需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筹资来推进研发和市场推广。“从国家到上海市、区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当时也被纳入‘稳企业保就业金融重点支持企业名单’,获得了数千万元的‘零抵押、无担保’的授信额度,拓宽了融资渠道。”

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告诉第一财经,对于一家做医疗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最关注两个元素:一是临床层面,要有具有代表意义的医疗机构和专家;二就是人才层面,需要有国际视野和最顶尖的工程师。“这两个维度,上海都是不二之选。此外,上海的医疗生态中行业非常丰富。”

硬科技背后的软实力

在上海科技氛围最高的区域——浦东新区的张江,时常可以看到10人以内的创业团队。他们的办公室规模不大,环境也比较简单。像这种尚在孵化的公司,目前张江科学城内有近2000家,而这些看起来规模不大的中小型公司,也是张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

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马汉东回忆创业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张江便宜的租金。“最初的公司地址在天之骄子商业广场,当时租第一个办公室记得每个月是4000元。”这位“90后”海归表示,当时把公司放在张江不仅是因为复旦学姐的推荐,而且对于只有4人的创业公司来说,租金是真的很便宜。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大军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不要低估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的时候它们的创新能力甚至超过大企业。

正是如此,从1992年最初的高科技园区到如今95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张江一直都没有忽视对初创企业的培育。

第一财经从上海科创办获悉,截至目前,张江孵化器共计100家,占浦东58.8%,孵化总面积81.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300余家。2020年在孵企业吸纳就业2.4万人,孵化器及在孵企业上缴税收3.64亿元。张江孵化器中,近八成属于专业型孵化器,其中人工智能(含信息技术)占52%,生物医药占17%,集成电路占9%。孵化器中54%建有技术服务平台或实验室。累计孵化培育科创板企业8家(张江共2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2300余家张江在孵企业中86%以上属于六大硬核产业领域,且多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底层技术研发、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新药研发、体外诊断等硬科技创新。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在持续完善人才落户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

自2020年11月以来,上海连续发布了《关于优化本市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政策的通知》《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从当年12月1日开始,施行更宽松的“居转户”,以及引进人才、留学回国人员申办常住户口的政策。

今年1月公布的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比如,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励中外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更加开放便利的签证、工作许可、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实施更有吸引力的国内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落户政策,优化居住证(积分)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

在6月初召开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于绍良致辞时说,目前,上海已经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5G人才、4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人才、3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20%以上的创新药人才,上海越来越成为青年才俊点燃梦想、收获成功的热土。他表示,上海将倾力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的一流平台,倾力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倾力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良好生态,助力更多科技创新人才与城市共同成就更大的精彩。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提到上海首先会想到文化城市、经济城市、商业城市,现在还是科创之城,这种(科创)城市引领的效应会通过一段时间释放出来。

发布人:3df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