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逝世,作为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者和亲历者,高尚全一直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受到经济学界的尊敬,这两日也在网络和社会上引发悼念潮。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们在悼念的同时,更应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能量,进而推进下一步的改革。从高尚全个人经历来看,敢于打破固有观念、实事求是地提出改革方案可以说是最亮眼的地方之一。
例如,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高尚全参加了该报告的起草。他曾撰文回忆,当时起草小组中的许多人坚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所以“市场”这两个字不能出现,面对许多“老资格”的反对,他与部分开明人士以“商品经济”替代,并向中央决策者力陈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突破的时机已经成熟。最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了中共中央文件。
从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可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型期。而随后高尚全关于“商品经济”“劳动力市场”“公有制为主导”等一系列改革建言,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改革理论的发展。
如今,中国经济在历经数十年快速发展后,到达瓶颈区,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此时,急需一次全面性且彻底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尽最大可能激活经济发展潜力。
在2018年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及去年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决策层均重申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后者就提到,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更是明确了要素市场要由市场决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市场化改革路径。
既然改革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那么问题就在于该怎么改。从高尚全身上可以学到的是:敢于打破固有思维限制,依据现实情况尽可能释放发展潜力。
举例而言,自全面脱贫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拥有的土地一直未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成为城乡居民财富差距持续拉大的重要因素。从原因来看,农村土地流动性不佳是主要原因,近年相关部门一再强调不让城里人到农村购置土地。而不允许农村土地交易的出发点,是防范出现传统社会的土地兼并局面,担心失地农民成为流民。
事实上,这一担忧的社会基础早已变化,现代的中国不再是农耕时代,如今的农民收入早已不依靠土地而是进城务工,至于养老,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土地贡献较小。与其如此,不如把土地变成农民的可变现资产,以此激发农村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
此外,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户籍制度、个人档案制度等,也应该尽快全面审视评估,随着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已实质性施行,一些阻碍性旧制度的存在,不利于要素市场化的全面落地。
“改革老人”高尚全曾经说过,“改革是无止境的,是一项长期任务,改革永远在路上”。当前中国正处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善用这一精神遗产助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