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为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强化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栏目展播第三批优秀案例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太浦河(含水乡客厅)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用于防洪、排涝和航运,于1958年开挖,2005年全面建成。水乡客厅位于太浦河上沪苏浙三地交界处,是体现跨界水体联保共治的重要成果。
突出问题
2016年,太浦河下游设置饮用水水源地,对水质提出更高要求。20世纪90年代起,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影响,太浦河沿线分布了大量纺织企业,给太浦河带来一定风险隐患。此外,受上下游地区行政管辖权不一致,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力度亟待进一步提升。
主要做法
沪苏浙两省一市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先手棋和突破口,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走出一条跨区域共保共享共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一是跨域共保联治,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开展跨界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生态环境领域跨省毗邻区域合作,建立了跨界水域巡河、管护、监测、治理、执法“五个联合”工作机制,形成了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打造共保联治齐抓大保护的一体化生态格局。
太浦河江苏段
平望镇沿线码头整治前
太浦河江苏段
平望镇沿线码头整治后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深化治理方略。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投资约520亿元,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持续开展印染、喷水织机、电镀等行业整治,拆除沿线73家印染企业、关停取缔13家电镀企业。完成二级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关闭和工业企业清拆,拆除6.5万平方米猪棚、鸭棚,取缔307亩鱼塘。关停取缔小作坊、非法船舶码头、化工仓储企业、“住家船”等点位近3000个,整治企业1.5万余家。建成5个排水达标区,实施河道整治87条段96公里,打通断头河65条段,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建设省市边界联防联控的地表水预警监测网络,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河道整体生态效果。
太浦河浙江段
沿线开挖整治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太浦河浙江段
沿线开挖整治后
三是坚持统筹保护,建立长效机制。建立“联合河长制”,聘请“联合河长”315名,推进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共防、共治、共保。建立环境执法跨界常态化机制,成立了“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开展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演练,增强三地协同应对跨界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立饮用水水源地联防联控机制,对示范区水源地开展联合执法巡查,做好供水保障。
太浦河上海段
金泽水库建设前
太浦河上海段
金泽水库建设后
四是筑巢引凤,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铸强生态优势,以区内湖荡圩田为底,打造桑基鱼塘等江南水乡生态景观。推动绿色创新能级效应持续放大,布局高科技产业、文化博览产业、康养产业,强化产居综合配套环境的打造,推动科创文旅高质量发展。
治理成效
太浦河整治后,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持续改善。近年来,汾湖大桥、太浦河桥两个国控断面年均水质稳定保持优良。饮用水水源地供水能力达到431万立方米/天,服务受益人口约820万,发挥了显著的供水效益。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鸟类等珍稀物种的种类有所增加,累计发现鱼类20多种,野鸭5000余只,白鹭1000余只,新种植水生植物13种。生态优势不断铸强,每年吸引近10万人次游客来乡村田园风光,绿色创新能级效应持续放大,一批创新研发项目相继落地。
鸟瞰太浦河畔长白荡
经验启示
太浦河的生态蝶变,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径探索、典范树立。沪苏浙两省一市积极探索开展跨界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奋力打造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示范样板,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打造宜居环境生态,发展多元产业生态,走出一条跨区域共保共享共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供稿 |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
编辑 | 李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