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能免俗地被词条“清华校长推荐”吸引而来,网上也太多说法充斥着书中传递的理念:回归大自然追求内心平静。城市的角逐奔忙似乎莫名其妙透着一股“功利”,当我带着好奇和吸收巨大精神能量的好奇翻读这本书后,大部分是作者对环境、翻土的单调自述和无聊的心理想法,不应该说是“想法”应该是“观点”,有种被他的观念强行植入的别扭感,还有莫名的傲娇,越来越枯燥,读下去的动力边际效益递减,有种作者非常主观用自己的想法去判定别人,未免过于主观自信了,大言不惭之感,不像大作家的超脱,类似还有写了《刀锋》《月亮与六便是》的名家毛姆,好像为了渲染某个普世追捧的精神品质生硬凑数。人,真的想走高尚超凡脱俗这条线,那一定不是从自己口里说,这种评价应该由外人去发掘感知,哪个好人吹嘘自己是好人,往往这么说的大概率相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说多少人有条件扎进深山归隐山林?无论是生存条件亦或物质条件来说。
假使一穷二白,也没有在城市挣扎的意愿纯纯扎进山林矿野,住宿、食物、安全是最基本要考察的保障,但作者描述的那块地据说离城区并不远;如果是有钱有闲的人,去哪找块地都不缺资源,问题是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条件。作者本身是大学老师,我在读这本书时并不知道书里描述的地是他好友买下来的背景,一次偶然看到影视片段以此嘲讽没实力硬效仿作者的人,才知道书背后的真相,更确认这本书给我道貌岸然的感觉是对的!庆幸我拥有独立思考,有分辨好坏的敏锐从不盲目跟风。
作者书里透露出自己是大学老师,客观讲他有权有地位,钱更不会缺位,哪怕他再怎么谦卑不在意,他所能获取的资源和拥有的条件都比普通人高很多倍,这就是客观事实,他却嘲讽那些在城市奔波没有像他一样亲近、回归大自然的人,那些大部分挣扎在底层的普通人、苦命人被看作世故功力,他难道不知道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那番成就吗?就像富人对穷人说“何不食肉糜”,多少人的疲于奔命身不由己,而他自己之所以能够用“随便”种地、木屋过所谓简朴的生活不过是好友买下了那块地,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完全回归大自然,抛开客观事实不谈的假自由。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而很多人只为了那个表面归隐上林的噱头而刻意拔高境界,虚伪之极,好像沾上点皮毛、学到一个词、某个概念就深谙其道一样,哪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质朴。
当然,我在写这本书的评价会有自身主观的局限性,在我目前的认知里我如此感悟,或许很多年后再读又不一样,亦或者这本书只是众多观点交织的一个参考点,完全推崇它并不是作者本意,仅作为立体生活的一个思考方向,只是被炒的神乎其神罢了。书和作者是需要现实环境考量的,他当时写的书让现在的我阅读会有时间差的冲突,理解偏差也不可以避免,那么更需要认真去客观思考书的内容,过去对现在的参考有多大可行性。
很多事不限于阅读,好像什么火起来它就100%大好特好没有瑕疵,但凡有人带着理智提出不同看法都会被狂喷,“你懂什么,这是名著”“你敢质疑大作家的作品,理解有问题”,“你敢质疑世界冠军的人品,你配吗”“为国争光为大个人品行为小”...一味追捧下,问题是读完真的就内心平静了?不为生存五斗米折腰?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主动思考分辨好坏的能力?
那些推崇权威的狂热是一种奴性。就像前段时间“断舍离”甚嚣尘上的爆火,各种引导大家扔东西,什么锅碗瓢盆,滋生出一些短视频内容是房子家具少,衣服首饰等等各种“扔”,似乎只有丢弃一些东西才代表与断舍离和解,生活就立竿见影减负不少...关键在于,身边的东西你真的想扔吗?放在那到底碍多大事有没有认真思考?它们身上没有你曾经的印记吗?德国企业文化,跨国出差公司有项福利是报销运输员工的家具费用,因为员工的床带着自己的体温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可割舍,你说国际运输麻烦吗?为什么不断舍离轻装上阵或睡地板呢?就因为别人炒火了这个概念就蠢蠢欲动什么都成累赘了?这么突然吗?
真正的断舍离是内心的梳理和净化,不一定在于生活上的物件,惬意生活欣赏大自然也是大多数人的梦,问题在于有没有条件去做。读书还是做事都需要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名家、被权威、被无情的热度牵着走。成功和人生都不能如法炮制,记得很多年前马云火起来的时候一堆励志词条,可他父亲真的如他所说一穷二白没有关系网吗?当时当下的环境,外网的传播都是助力,王石有自己发妻帮衬,任正非也有背景...好像真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刘强东勉强算一个,但人家也是努力从高考厮杀出来的精英,他不累不想躺平享受大自然吗?要想干成一件事除了本身的专业能力,审时度势的眼睛,绝对缺少不了“人”,很多书都是骗取一个信息差而已。
城市打工人充斥太多焦虑,不知何时“西藏净化心灵”的热潮营运而生,我也曾被吸引过,但我后来好好想了想,除了旅游标志景区、蓝天白云外看到那些生活简朴甚至贫困的人们,那些荒凉的土地和并不发达的交通枢纽,我的心灵真的会被冲洗吗?我见不得人间疾苦,生存太苦我更需要的是向上的动力,看一些更精致的地方或许还能唤起我往前奔的动力,乡下环境是好但追鸡赶鸭的生活会让我更觉得人间疾苦人生无望,从小就见惯农村不需要再把贫困的记忆唤醒,所以对于西藏之旅我缓了缓,认真考虑是否值得一趟颠簸。
所有传递观点性的内容不是不好,只是作为一个新的思路方向的针,到底对不对或适合与否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脱离真正的载体去思考不盲目跟风,一旦绝对都带着主观臆断,诸如“你灵魂所需要的必需品,一件也不需要用钱去买”“如果你不每天诵经、祷告,你就...”,爱因斯坦都没发现绝对论,万事万物纷繁错杂哪是一本书一个人能定义说得清的,全都是参照,如果工作累了就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去旅行几天,看看花和草,山川和湖泊也挺好。
什么时候看待问题带着人性的温度,而不是机械性的盲从才是真正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