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案案都是营商环境”意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持续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培土施肥”。
突出“先”字诀
多元解纷有特色
“今天听说法官要来村里开庭,我特意带孩子来听听,希望以后法院多来给村里普普法,让我们老百姓也学学……”
今年以来,大量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涌入法院,因被告人数众多,且各个乡镇及村落均有分布。为减轻群众诉累、更广泛的将金融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到各个乡村,速裁部门分组到各乡镇,选取400余件案件进行集中巡回审理。
一直以来,宣威法院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着眼于诉源治理,着力于繁简分流,推动更多创新方法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构建“镇、村、组”三级调解制度,大力开展“巡回服务”“上门服务”,开展金融案件集中巡回审判活动,为辖区基层自治组织、企业预防和解决纠纷提供法律业务培训指导,做到“群众需要,法官来到”。
同时,深化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法院+”模式,联动解纷齐发力,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动,与工商联、劳动与社会保障、发改局等部门形成合力化解纠纷机制,及时分析研究矛盾纠纷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凝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合力。探索通过发放支付令方式成功办理金融借款合同、物业纠纷案件1600余件,快速高效化解纠纷,实现“简案有质量,繁案出精品”。
秉持“优”字诀
服务管理有保障
把企业和企业家放在经济发展的“C位”,平等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开展涉企案件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精准发力、纠建并举,不断提升审判执行质效,加强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
努力将诉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降至最小,助力企业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从严从实推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落实落地,全面实行涉企案件一案一表,对涉案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并作出有效防范和处置,审慎采取强制措施,最大限度保住市场主体,为企业走出困境“减负减压”,从发展角度化解纠纷,确保各方利益最大化。聚焦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发放企业诉讼风险告知书300余份。
把握“善”字诀
文明执行有温度
“咱们双方都退一步,现在查封了他们公司的冷库,一时也拿不到欠款,咱们不如给他们一点时间。”
承办人劝说着申请人,回头又对被执行人说道“我们也要讲信用,公司运转后要及时还款。”
被告宣威市某科技公司在宣威某乡镇从事猕猴桃种植。2017年4月至12月,原告在该桃种植基地从事埋水管、挖水池等工作。2021年9月23日,经双方结算,需支付原告劳务费8万余元。起诉到法院后,经法院判决由被告按要求支付原告劳务费87082.5元。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供该公司在种植着800多亩猕猴桃树和300多平方的冷库线索,要求对这些财产采取强制措施。
承办法官考虑到如果对这些财产采取强制措施将导致公司无法运转,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于是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对被执行人进行释法明理,督促其积极履行还款义务,先要求宣威市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先还款3万元,不采取强制措施,让公司运转来履行义务,解除冻结的公司账户,后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执行人按照和解协议,已支付完3万元案款。
执行过程中,宣威法院始终秉持着善意文明执行利剑,坚持慎用司法强制措施,灵活采取“活封”“活扣”等适宜司法措施,妥善执结涉企案件721件,努力将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