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树木,百年立院。略经盘点,我们会发现,我国拥有多家栉风沐雨、历史悠久的医疗机构,他们跨越时间的长河,历久而弥新。
如今,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它们不忘初心,承续着救死扶伤的名院精神,承担着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责。从今日起,我们将在健康报微信公众号、健康报网上开设《“百年逐梦,医路陪伴”——百年名院系列访谈》专栏,让我们一起透过古朴建筑与现代大厦的交汇,一起回溯百年老院的历史与变迁;让我们一起在与医院管理者的交流和研讨中感受这些医院的理念和发展的脉搏。
“逐梦百年,医路同行”,和我们一起穿过时光,见证百年名院的美好未来!
守正创新,在新时代“闻鼓起舞”
——南京鼓楼医院
始建于1892年的南京鼓楼医院,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
这里,曾开展过我国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曾诞下我国首个经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患者的健康宝宝,曾编撰过我国首部儿童脊柱领域教科书……百卅年来,南京鼓楼医院弘扬“闻鼓起舞,击鼓上楼”的进取精神,牢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展望未来,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穆耕林表示,医院将继续以党建为纲,以文化为常,不断推动医院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走在前列、争当表率。
加强党的建设
固本铸魂
健康报:南京鼓楼医院是如何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
穆耕林:南京鼓楼医院按照中央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的决策部署,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核心要义是党委的集体领导,而不是书记个人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架构强调领导体制的转变,建立以党委为领导核心的一体化运行体制机制,实现抓改革更有力、抓发展更有力、抓稳定更有力、抓创新更有力、抓运行管理更有力。这一过程涉及几大要点:
一是重塑医院使命。新中国成立后,鼓楼医院首任院长陈祖荫从美国返回祖国,带领全院职工全面提升医院医疗水平,服务广大患者。近年来,大家弘扬陈祖荫“五讲五爱”精神,凝聚全院职工共识,做新时代好医生。鼓楼医院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创新型医院”建设目标,即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更加注重临床研究、更加注重临床新技术应用、更加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和更加注重服务模式创新。
二是重塑发展模式。医院高度重视管理,形成了一套体系并组建了一支队伍。医院调整机关职能处室职能,明确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从体制上保障落实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的决策部署要求。医院探索党建和业务融合路径,成立全国首家公立医院党校——中共南京鼓楼医院委员会党校,打造其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培训基地;积极推动党建和学科“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党支部工作清单,将医疗安全等内容融入其中;培养“有博士学位、有留学背景、有高级职称、又是党员”兼备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是重塑运行机制。为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医院部署四个“三年行动计划”,涉及制度建设、安全生产、学科建设、效率提升。同时,推行四项制度改革,包括: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流程;人事制度改革,医院自主评审正高职称;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成立医院后勤集团;综合考核制度改革,建立体现公平、覆盖全流程全节点的动态绩效考核制度。
健康报:如何理解公立医院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穆耕林:我们要深刻理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虽然“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但其背后区别巨大。从目标定位来说,医院治理是整体制度运作构架,是引领医院发展方向的基本安排;而医院管理是在这种框架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具体功能实现医院发展目标。管理更多是推动医院日常运行,治理更多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推动医院发展。从主体客体来说,医院治理强调多元性,突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作用;而医院管理强调一元性,突出管理层对医院人力、物力资源的协调控制。从运作模式来说,医院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因而其有效性常常难以保证;医院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提高。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管理队伍职业化,学科治理全景化,日常运行制度化,服务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时代化,运行管理智慧化,后勤服务平台化。
凝练“击鼓上楼”的进取文化
健康报:百卅历史积淀深厚底蕴,深厚底蕴孕育独特文化。南京鼓楼医院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核是什么?
穆耕林:南京鼓楼医院在去年度过130岁生日,通过一系列院庆活动,我们形成了四点认识。第一,鼓楼医院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于民族振兴之时。第二,鼓楼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也是江苏地区现代医学的摇篮。第三,鼓楼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第四,以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接管鼓楼医院为界,将鼓楼医院的发展分为“老鼓楼”和“新鼓楼”两个阶段,并进一步提出不能以“老鼓楼”代替“新鼓楼”,不能以建院史代替发展史,也不能以“新鼓楼”否定“老鼓楼”的客观存在。这四点认识结合了医院实际情况和历史,将医院的文化建设赋予时代意义。
在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之间,医院文化是基础,党建是方式,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文化铸魂,指的是文化在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作为一家有着6000多名员工的大型公立医院,医院行政管理幅度是有限的,因此医院文化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历经百卅春秋,医院铸就了“厚德、进取、求实、卓越”的“鼓医”精神,造就了“闻鼓起舞、击鼓上楼,不服输、不言败,逢奖必争、逢旗必扛”的进取文化,营造“五个更加”的创新氛围。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百年名院绝不仅是年岁上的累积,也不是为了塑造品牌而制造噱头,而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要把这种老百姓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转化为鼓楼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助力学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健康报:在提升医院学科治理能力过程中,党建如何助力?
穆耕林:新时代迈向新目标,必须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坚持医院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党建引领助力学科治理,厘清“党建围绕管理转、管理围绕业务转”的工作思路,推动党建和管理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一方面,我们实施党建、学科“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支部建在“连上”,由临床科室负责人中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提升支部书记中临床科室负责人的比例,注重吸纳非党员临床科室负责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提高临床科室负责人中的党员比例,临床医技科室“双带头人”比例从12%提升至74%。致力于把专业过硬的专家培养成好党员,把党性修养好的党员培养成好专家,将“专家中的党员”和“党员中的专家”选拔成为党务骨干,确保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发展。
其次,我们强化院科两级管理,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保障学科发展。目前,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已经在院级层面实行了集体领导,而科室层面仍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对应原来的院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要渗透到科室层面,把充分发挥机关职能处室作用和提升临床科室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推进临床科室管理转型,促进科室层面向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方向转变,建立体现集体决策的科务管理小组,将人才引进、设备购置、绩效分配、荣誉评审等纳入科务管理小组议事范围。
紧锣密鼓开展主题教育
健康报: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南京鼓楼医院在党建方面有哪些体现“鼓楼特色”的经验做法?
穆耕林:与医院重点工作、医院实际情况、医院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我们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主题教育。
一以贯之学思践悟,“学思想”增厚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集中学习研讨,讲好专题党课。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形式,将主题教育和庆祝“七一”系列活动有机融合,举办“学思践悟新思想·不忘初心跟党走”知识竞赛;举办大型党员义诊,近50个科室100余名党员参加,接受义诊人数近3000。
一丝不苟调查研究,“强党性”比深度。开展专题调研,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将主题教育同研究解决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紧迫问题结合起来列出调研题目,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各基层党组织广泛听取员工和患者意见,梳理问题清单,丰富调研方式,推动成果运用,形成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
一着不让检视整改,“重实践”抓进度。自觉主动检视问题,深入查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安全生产、医疗服务、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作风、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责任清单,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把整改责任压实到岗、传导到人。
一往无前推动发展,“建新功”有力度。全院各基层党组织、科室围绕中青年人才培养问题、制约中青年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和中青年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 “五给”“五知”(给资源、给赛道、给机会、给平台、给信任,知不足、知进取、知责任、知感恩、知奉献)大讨论,全面梳理各科室在中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系列意见建议。创建“码上说”投诉渠道,力求现场高效解决患者诉求,减少上级投诉和重复投诉,提高患者满意度。持续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全流程“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互联网医院线上开单和预约检查、开通诊间支付等,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文:杨金伟
编辑:魏婉笛
审核:张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