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油灯下一张张年轻的脸
八十年代初,苏北农村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学校晚自习釆取柴油发电机供电照明,每当晚上9点半下晚自习钟声响过后,柴油机就停机熄火了,教室里一下子一片漆黑。于是,走读生匆忙回家,继续完成没做完的作业,而住宿生们,也自有办法,他们象变戏法一样从宿舍里拎来了一盏盏煤油灯,那时代煤油也按计划供应,学生们要想买一些煤油点灯也挺费劲了,大多数从家里带点来,家里煤油不多时,我们只好高价到人家商店里买一点用用。也有关系好的同学相互帮忙,有剩余时倒一点煤油救助一下灯油即将耗尽的同学。所以,每当发电机停机后,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提着一盏盏煤油灯的学子们急匆匆赶着路,飘然前行,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很快,教室里便亮起一盏盏煤油灯,空气中弥漫开一阵阵淡淡的煤油味儿。灯光昏黄,灯火如豆,勉强能看清书本上的字,看久了眼睛感到干涩吃力,可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来说,能拥有一盏油灯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跟同桌共用一盏油灯,当然这属于蹭一下灯光,也可以戏称为资源高效利用.
二、物质条件贫乏下的莘莘学子
三、钱老师的一碗面
四、周老师分班后的第一堂课
五、周南河边的一群学子
六、男女同学错过了几个亿的浪漫
七、午间半小时的音乐时光
八、三十年后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