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
八十多年前,抗战烽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技界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与担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毅然实现全面战略转向,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深切缅怀那些峥嵘岁月中以科学救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乐天宇。
在陕甘宁边区被双重封锁的艰难岁月里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带队完成历时47天、横跨15县的
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
收集2000多件重要标本
撰写《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
提出开发南泥湾的关键建议
为八路军三五九旅屯垦、边区大生产运动
筑牢科学根基
助力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成为抗战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精神的重要践行者
他,就是乐天宇
乐天宇
1900年-1984年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他在抗战期间,率队考察陕甘宁边区,撰写报告并提议开发南泥湾,推动大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教育与科研领域贡献突出。1980年,他回乡自费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
↓点击播放音乐,一起翻开这段峥嵘历史
从校园先锋到边区实干者
乐天宇的革命理想与科学追求,早在青年时期便已悄然萌芽。1919年,他就读于长沙一中时,与毛泽东成为密友,青年时代的思想共鸣,成为两人日后革命道路上珍贵的精神纽带。1920年,他已与邓中夏、李大钊建立联系,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逐步坚定了为国家与人民奋斗的信念。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就读期间,就担任了中共北农大第一任书记。1925年大学毕业后,他以技术员的身份为掩护,秘密投身革命活动。
1939年冬,陕甘宁边区面临国民党和日军的双重封锁,经济陷入极度困境。危急时刻,乐天宇只身奔赴延安,投身边区建设事业,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任职。在此期间,他兼职农业学校教学,同时对边区林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后续的大规模考察埋下伏笔。1941年春,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生物系,乐天宇任系主任兼陕甘边区林务局局长,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边区建设紧密结合,从校园革命先锋转变为边区发展的实干者。
47天踏遍15县的科考
1940年,边区吹响大生产运动的号角。为破解粮荒困境,中共中央提出了军垦屯田的设想,可在贫瘠的黄土高原如何创造奇迹?延安自然科学院派出一支科研队寻找突破,带队者正是生物系主任乐天宇。同年6月14日,他率领团队从延安出发,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边区考察。此次考察,队员们沿着桥山山脉、横山山脉前行,途经甘泉、志丹等15个县,历时整整47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当时的考察条件极为艰苦,既要躲避敌人的封锁与骚扰,又要克服山区缺粮、缺水、缺医疗的困境,但乐天宇与队员们始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工作。在这次考察中,乐天宇一行成功收集到各类重要标本2000多件,掌握了边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情况,为后续开发提供了第一手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乐天宇一行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极适合农垦的荒地,这里水土丰沛,土壤肥沃,完全没有黄土高坡常见的贫瘠荒凉的景象,当地称之为“烂泥洼”。带着这个新发现,乐天宇迅速返回延安,向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汇报。朱德听闻后十分兴奋,亲自前往勘察,并为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南泥湾。
考察结束后,乐天宇迅速整理成果,撰写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提出“建设边区、开发南泥湾”的建议。
一份报告“唤醒”南泥湾
乐天宇所撰写的《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被转报中央后,立即引发高度重视。中央经过认真研究,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指导下,作出重大决策:派遣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屯垦,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延安展开。正是乐天宇的这份考察报告,让“开发南泥湾”从设想变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
八路军三五九旅官兵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在荒山上开辟出良田,让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44年,这片曾经“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的“烂泥洼”,已然变成“到处是庄稼呀,遍地是牛羊呀”的“米粮川”。正如后来广为传唱的歌曲《南泥湾》所赞:“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在延安党政军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的期间,陕甘宁边区及中共所辖解放区人口迅速扩增到1.255亿,其中军队127万人,民兵288万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同年,美国驻华使馆上校武官戴维・包瑞德访问延安,当他亲眼看到南泥湾的丰收景象时,深受震撼,感慨道:“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了不起的”。
南泥湾的成功开发,不仅解决了边区的粮食和物资短缺问题,更带动整个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热潮,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后的农科耕耘路
抗战胜利后,乐天宇将在边区积累的实践经验延伸至更广阔的舞台,继续以科学之力服务国家建设。1947年3月,他负责筹建北方大学农学院并任院长;1948年夏,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他续任农学院院长;1949年9月,北大、清华、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他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职,兼党总支书记),为新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1年,乐天宇调离北京农业大学,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馆,并担任馆长;1953年,他又参加并领导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筹建,为在海南开发种植橡胶踏遍全岛山水。而他与毛泽东的革命情谊,也在岁月中愈发深厚——1962年秋,乐天宇回到故乡九嶷山区考察,特意截取当地斑竹送给毛泽东,并附诗一首,毛泽东也写下歌咏九嶷山的壮丽诗篇《七律・答友人》,成为两人精神共鸣的生动见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乐天宇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1980年,乐天宇回到故乡,自费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第一年便招收学生200多人。他注重学生品德与人格修养,不但亲自为学生讲授遗传学、进化论等专业课程,还开设并主讲“修身”课。他曾说:“我在九嶷山要做成三件大事:创办一所大学,培养人才;将山林养好使人民受其利益;建筑一个纪念虞舜的庙宇,以崇人间道德,以垂后世。”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乐天宇没有扛枪冲锋,却用一把锄头、一支笔、一份考察报告,为抗战胜利筑起了一道“经济防线”。他47天横跨15县的考察,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当《南泥湾》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忘记,这背后是一位科学家在荒山中留下的坚实足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延安日报、永州日报、大象新闻
设 计:袁 也
责 编:郭玮瑾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