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中国第一所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完好地交与人民政府。提到国立兽医学院,总绕不开一个人——盛彤笙。
盛彤笙,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46年踏上兰州这片土地后,他在西北整整奋斗了33个春秋,先后参与创建了“两院两所”(国立兽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中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指挥歼灭了西北畜群瘟疫,是新中国畜牧事业恢复和发展的开拓者;他提出的“大畜牧业”的战略构想,对我国畜牧业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盛彤笙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留学德国获双博士学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盛彤笙于1911年6月4日出生在湖南长沙,他的祖上是名门望族。深厚的家学渊源、父辈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他坚韧、好学的品格。1922年,盛彤笙进入长沙教会学校雅礼中学学习,良好的英语和文化功底就此形成。
1928年,盛彤笙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动物学系畜牧兽医专业。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三年时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最后一年他转入了中央大学上海医学院(即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的本科一年级,并选定微生物学作为自己的终生专业。
1934年,盛彤笙赴德国留学。德国的大学鼓励学生转学、借读和选课,以便聆听各校著名教授的不同学术观点。这给基础扎实、才华横溢的盛彤笙,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1934年至1938年,盛彤笙先后取得医学和兽医学两个博士学位,精通英、德、俄三种语言。课余时间,他游览欧洲许多国家,领略各地的民俗风情,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德国四年的留学时光,对盛彤笙以后做人、做事、做学问产生了深远影响,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管理风格。
在欧洲留学期间,盛彤笙深刻感受到畜牧业对壮大民族的重要性。和许多仁人志士一样,学有所成的盛彤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兴办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造福民族。
盛彤笙先后在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中央大学执教。当年,中央大学有一批刚从国外回来的青年学者,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均未满30岁就被聘为教授,学生们戏称之为“娃娃教授”,盛彤笙就名列其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创建国立兽医学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6年10月1日,国民政府决定在兰州创办一所国立兽医学院,助力西北畜牧业发展。为此,盛彤笙来到兰州,筹建国立兽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抗战胜利后,许多内地知识分子都往东南沿海走,而盛彤笙反其道而行之来到西北。当时的兰州,风气闭塞,排外思想浓厚,封建势力猖獗。盛彤笙虽然人地两疏,手中房无一间,将无一员,且当时物价飞涨,经费困难,但他丝毫没有退缩。他觉得,这里才是自己一展抱负的地方。
在盛彤笙等人的艰苦努力下,学院依托兰州大学招收了新生。两三年后,几经周折,黄河之滨的小西湖畔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综合性大楼——伏羲堂,并聘请了十几位留洋博士,购置了颇具规模的仪器设备。自此,国立兽医学院这座崭新的高等学府屹立于兰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兽医学院,对学院所拨经费逐年增加,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在伏羲堂前。各学科人才济济,教学仪器设备充足,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盛彤笙创办的畜牧兽医学院,为新中国培养本、专科、硕士研究生及各类短训人员,推动了西北畜牧兽医事业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攻克多项科研难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祖国西北,历来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疫病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比如马鼻疽,这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流行甚广、危害很大。盛彤笙通过抗菌试验,发现一定密度的磺胺嘧啶对马鼻疽菌具有杀灭作用,并发表论文——《磺胺类药物对马鼻疽杆菌之效用》。国际上首度报道之后,国内外学者纷纷试用在马鼻疽病的治疗上,疗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看重盛彤笙的才学,对盛彤笙委以重任。1951年至1953年,他先后被任命为西北兽医学院院长、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等;1954年至1956年,他先后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委员(即院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世纪50年代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时的工作照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盛彤笙常年奔波在疫病防治的第一线,数次深入青海、宁夏、甘肃等地调查研究,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畜牧事业作出极大贡献。在盛彤笙的指挥和各省专业人员及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配合下,1950年,甘肃河西地区扑灭了牛瘟;1951年,青海对牛群进行大面积注射牛瘟疫苗,阻止了牛瘟向更大范围的传播;1951年,宁夏开展了大规模的绵羊、山羊寄生虫防治……直到1958年底,西北地区基本控制或消灭了危害牲畜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
1963年,盛彤笙在北京全国农业科学规划会议、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向畜牧业进军,丰富我们的肉蛋奶等食品,改进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盛彤笙认为,在树立“大农业”和“大粮食”观点的同时,还应树立“大畜牧业”的观点,力主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他撰写的《应当树立“大畜牧业”思想》《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在畜牧业发展中解决饲料问题的途径》等文章均被公开发表。他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9年起,盛彤笙主持编纂《中国畜牧兽医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兽医学部分;同时,他又审校了《德汉动物学词汇》。为了确保著作的质量,他翻阅了大量中外资料求证;为文字表达准确,又逐字逐句地推敲。这三大著作涉及业务范围广、科学性强,是中、外文字水平和专业水准要求极高的著作。
盛彤笙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的畜牧兽医事业努力奋斗,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实现自己由来已久的一个心愿:使每个同胞都能有“乳卵肉食”的营养,“毛呢皮革”的衣着。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