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草木为魂,时光为证:一张宣纸铺展的中华各民族交融画卷
2025-08-28 17:57  浏览:46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一张宣纸的诞生,是一场草木与时光的千年密语。每年霜降后,皖南的青檀树褪去老皮,露出象牙白的韧皮,与泾县沙田的陈稻草在石臼中相拥——这是纤维的最初邂逅。匠人以山泉水调浆,用竹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青檀皮的坚韧与稻草的绵柔便在帘上织就薄如蝉翼的肌理。

从皖南青檀到雪域经卷,从江南竹帘到边疆皮纸,宣纸纤维里缠绕的,是一部跨越山河的各地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长卷。


▲ 位于泾县中国宣纸小镇的宣纸文化园。周牧摄

历史渊源:从朝廷贡品到地方独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里,记载了一段传承于乱世的技艺故事:宋末烽烟四起时,曹氏先祖曹大三为躲避战乱,从虬川(今湖北大冶)辗转迁至泾县小岭(位于今安徽宣城市境内),靠造纸经营扎下根来。这位乱世中的求生者,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技艺承袭。在小岭的青檀林下、溪流边,他反复琢磨原料配比与抄纸手法,将中原造纸古法与泾县的水土特质相融合,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绵韧如玉的宣纸。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制造业中的佼佼者。

宣纸,这张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薄纸,轻如蝉翼,白若初雪,抖似细绸却寂然无声,因不蛀不腐、绵韧传世的特质,享有“千年寿纸”的盛誉。历经108道精细工序的锤炼,沉淀近三载光阴,每一张宣纸,都是自然馈赠与匠心凝聚的结晶。从古时盛名初显到今日薪火相传,其历史脉络与传承密码,藏在泾县的青檀林里,写在典籍的墨迹中,融在与艺术共生的岁月里。

早在唐代,宣纸便被写入典籍。《历代名画记》《旧唐书》等文献中,将其列为高档纸品。彼时,它已超越楮纸、剡纸等纸品,以其纯白细密、百折不损的特质跻身贡品之列,成为皇室与文人珍藏典籍、挥洒笔墨的首选。

而宣纸产地的脉络,在清嘉庆年间编纂的安徽地方志《宁国府志》中更显清晰:“纸在宣、宁、泾、太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人所制尤工。”短短数语,点明了宣纸名字的由来,也奠定了泾县造纸重镇的地位。

技艺共生:从中原智慧到各民族交融创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中,中原造纸术如一条奔流的文化长河,吸纳各民族的智慧支流。宣纸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比如,新疆的桑皮纸,广西兰田瑶族的传统手工造纸,陕西汉中的镇巴宣纸等。这些同根同源、各具特色的纸品与技艺,见证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2024年5月,在位于丁家桥镇的安徽省泾县三星纸业有限公司,工人在书画纸生产车间工作。周牧摄

植物纤维纸起源于我国河南洛阳一带,后由于交通、王朝建都及原材料等原因逐渐南移。宣纸的独特,在于对原料的精妙运用,以当地青檀皮为骨、沙田稻草为辅,再配上杨桃藤汁,将传统造纸术的精髓和南方的水土特质融合在一起。在造纸业中,一种产品同时采用两种植物的长短纤维,即草本植物短纤维和木本植物长纤维作为生产原料,这在世界纸张抄造中亦属少见。而这种既守传统、又善变通的智慧,成为连接各民族造纸技艺的纽带。

在新疆,中原传统造纸术在1000多年前就沿着丝绸之路传至和田,其制作既沿用了中原地区“浸沤—捶打—抄纸”的基本流程,又融入了维吾尔族处理桑皮纤维的独特技法,使所产纸张能很好地应对新疆多风沙、气候干燥的环境。桑皮纸的用途极广,做工精良的桑皮纸既能用于书写、印刷,还曾短暂作为和田地区流通货币的印制材料。中档桑皮纸常用来包装茶叶、草药等。粗制的桑皮纸则可糊天窗,或是当作制衣靴的辅料。桑皮纸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耐久性——防虫蛀、不怕潮,书写、绘制其上的文字、画作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在云南,中原造纸技艺的传入与屯田戍边的历史紧密相连。据史料记载,造纸艺人随迁进入滇地时,将中原地区“选料—制浆—抄纸”的古法带入云南。纳西族造纸以中原技艺为骨,融入玉龙雪山特有的植物荛花树皮,改良出适合东巴经书写的纸品,让象形文字在纸张上延续千年;傣族造纸以纱树皮为原材料,造出的纸品坚韧洁白、防腐防蛀,用于书写书信、制作孔明灯、捆扎货币等,成为傣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广西,据《广西年鉴》中对纸品产区的记载:都安、隆安、那马一带为壮族聚居地,盛产纱纸,以纱树纤维为原料,带着草木的独特气息;而其他产区多为苗族或瑶族聚居地,盛产竹纸,原料取自桂东繁茂的竹林。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的传统民间造纸工艺,以山区特有的纱树皮、植物胶等为原料,加工制作贡川纱纸,具有较强的韧性、吸水吸湿性、透气性等特点。这些各具特色的纸品,共享着中原造纸的技艺根脉。

文化纽带:纸品流转中的共同记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宣纸及其衍生的各类纸品,以“能载笔墨、可传千秋”的特质,成为跨越地域与语言的无声使者,在流转传承中编织起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让共同体的记忆在笔墨间代代相传。

明清时期商路上的桑皮纸,它既是新疆各民族记载公文和契约的书写工具,也能如《儒林外史》所记,包裹着中原商帮的银两穿梭于市集,还能成为文人书信往来的重要载体。一张桑皮纸,让农耕文明的细腻与游牧文化的豪迈在墨迹中对话,成为不同生活方式相互理解的见证。

宣纸在新疆的流转,更是多民族艺术的共融。维吾尔族艺人用它书写十二木卡姆的歌词,笔墨间流淌着沙漠绿洲的热情;汉族画家把它铺开来作画,画天山雪岭的苍茫景象,墨在纸上慢慢晕开,天地间那种共通的大美意境就藏在画里;哈萨克族工匠则在其上绘制羊角纹、生命树等图案,将草原的辽阔与对自然的敬畏凝于笔端。

纸张从来不是沉默的纤维堆叠,而是流淌在各民族间的文化血脉。在千百年的民族交往中,各民族的智慧与实践不断为宣纸制造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宣纸守住了青檀皮、稻草的核心根基,也因为吸收各地各民族的适应性创新而更具生命力。


▲2024年5月,在位于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的宣纸产业园,参加研学游的学生体验宣纸制作。丁少林摄

同样,各民族以宣纸及相关技艺为媒介,不断创新发展自身造纸技艺,印证了中华民族在技艺传承中不断凝聚的深厚底蕴。新疆桑皮纸的“中原技艺+西域原料”、广西汉瑶合办纸厂的“技艺共研”、陕西汉中的镇巴书画纸中,有各族匠人的共同传承和审美,是中原与边疆、中华各民族在千百年交往中共同培育的文化果实。这种同源而多彩的特质,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最佳诠释:我们共享一份文化根脉,又在交融互鉴中使其枝繁叶茂。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徽文化实践研究”(2023KY001)阶段性成果。】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周芳 海宁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


发布人:cf6f****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