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抗战地标,重温峥嵘岁月
它们是烽火岁月里的沉默见证者,是镌刻着民族伤痕与不屈的立体史书。从卢沟桥上的石狮凝视,到台儿庄的残垣低语;从凯旋路上的轰轰炮火,到滇缅公路的辙痕深印——每一处抗战地标,都封存着枪林弹雨的记忆,跳动着救亡图存的脉搏。
循着这些凝固的坐标,我们触摸历史的温度,听见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发出的最坚韧的呐喊。
重庆凯旋路——
山城记忆中的抗战阶梯
在重庆渝中半岛的
悬崖峭壁间
一条蜿蜒的公路如巨龙盘踞
石壁上凿痕斑驳
仿佛刻录着80多年前的呐喊与轰鸣
这便是凯旋路——
抗战时期由军民
以血肉之躯
在绝壁上开凿的“生命通道”
凯旋路洞口全貌 图源:重庆日报
这条全长1.2公里的公路
是日军封锁长江后
军民以血肉之躯开凿的“生命通道”——
上万劳工与士兵
手持铁锤、钢钎
腰系麻绳悬吊半空
以“白天凿石、夜晚防空”的节奏
在日军轰炸中昼夜奋战
仅1940年“五三”“五四”大轰炸便有二十余名工人殉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日机轰炸后,残垣上写的“愈炸愈强” 图源:重庆日报
道路中段的凯旋路旱拱桥
尤为特殊
9孔青石拱桥横跨落差50米的陡坡
上部通车、下部行人
桥下185级云梯直连上下半城
被市民称为“凯旋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修建中的凯旋路 图源:重庆日报
抗战时期
这里运送过军需物资
更庇护过躲避空袭的百姓
夕阳将凯旋路的崖壁染成金色
轨道列车从半空呼啸而过
这座用血肉铸就的丰碑
早已超越物理意义上的道路
化作民族精神的DNA——
它提醒我们:
所有的凯旋
都始于绝境中的那一凿
正如当年筑路民谣所唱:
“石硬硬不过决心,
路长长不过民心。”
在这条永不褪色的“脊梁”上
每一道凿痕都是对和平的守望
每一次前行都是对历史的回应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综合整理自重庆日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等
新媒体编辑:常畅 许欣悦(实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