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红河的美越来越有“含金量”
2025-02-20 17:25  浏览:36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湖光山色皆成景,清清溪流唱欢歌。从蓝图到实践,红河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红河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红河大地上。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镇

守护绿水青山

厚植红河绿色底色

元阳哈尼梯田自2013年申遗成功以来,红河州投入数十亿“真金白银”,全力守住了哈尼梯田绿水青山,护住了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先后荣获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殊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被中外游客赞誉为“中华风度,世界奇迹”“摄影家的天堂”。


哈尼梯田

2020年,一群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在石屏县逗留数日之久,在绿水青山间,演绎出人与野生大象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象”往红河的背后,是红河州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山川苍苍汇万象,云水茫茫聚灵韵。好的生态是红河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底气和优势,千百年来,守护好绿美家园成为各族群众始终如一的自觉。红河这片仅占全国国土面积3.43‰的土地上,有种子植物6156种,占全国的20.52%、全省的36.21%;陆栖脊椎野生动物33目107科358属690种;鸟类19目59科229属450种,占全国的36.17%、全省的58%……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屏边大围山国家公园

一山一水,都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红河的题中之义。

2020年,红河州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3.9%增加到2021年的59.2%。10年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22.86万亩、营造林1056.86万亩、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和提质增效87.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35.33平方公里,打造出一批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弥勒甸溪河、开远南洞河、屏边牧羊河等一大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成为全州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示范和标杆。


绿树成荫的开远市

红河州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创建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石屏、建水、屏边、开远、弥勒等5个县(市)被评为“美丽县城”,开远市、弥勒市、河口县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6个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全州打造了14个宜居、宜商、宜业的“特色小镇”,其中,8个小镇入选全省“特色小镇”。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上榜“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弥勒可邑小镇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弥勒市甸溪河湿地公园 李荣 摄

哈尼梯田小镇、建水紫陶小镇、弥勒可邑小镇、开远知花小镇等特色小镇已成为红河州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湖城一体、湖城共融”“ 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林在城中、人在景中”等美丽生活图景成为现实,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州各族人民在这片红土地上共享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绿色成为红河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红河州也成为国内外游客的“诗和远方”。

深化制度创新

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红河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为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10年来,红河州扛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红河州及13县(市)均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每年签订“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红河一直在奋进。《红河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红河州城市通道面山绿化三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建立高位推动的工作机制,深化生态文明重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


水清岸绿的石屏异龙湖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保护管理条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屯海长桥海三角海保护管理条例》先后施行,以法治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2015年至2022年,全州列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128项,制定印发《红河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同时,全州上下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州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意见》,出台《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建立环保督查、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形成“统筹在省、组织在州、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护在村、责任到人”的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全链条责任体系。

一系列“组合拳”,构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确保了中央和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在红河大地落地见效。


个旧市白云水库

这些决策部署,具体体现在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六个标志性战役”:个旧市的粗铅冶炼鼓风炉全部淘汰关停;全州“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清废行动”40个部级挂牌点位全面完成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进度和重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进度均达到100%;13县(市)空气优良率在97.2%以上;个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开远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等成为生态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屏邑碳票”成为全国首家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的县级林业碳票。成立红河州林业碳汇与生态修复技术中心,完成全州森林碳汇储量本底调查和碳汇潜力评估,林业碳汇探索迈入新阶段。

激发绿色动能

“高颜值”“高价值”并进

秋季,走进位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哈尼梯田,层层梯田从山脊绵延嵌入深深的河谷,微风拂过,稻香阵阵,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凸显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景象,惊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秋收的哈尼梯田

在新街镇大鱼塘村,梯田金黄,稻谷飘香,鱼跃鸭欢。“我们进行‘稻鱼鸭’综合种养,每亩田年产值在1万元左右。”村民李正福开心地说。

元阳县现已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近20万亩,受益农户5万余户,村民们吃上“生态饭”,端好“金饭碗”,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秋收 佟忠义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得益于对哈尼梯田的大力保护,哈尼梯田也释放出强大的绿色动能,全方位回馈人们,梯田生“金”成为现实。

在红河县大羊街乡干热河谷中,昔日的万亩荒山如今绿色葱郁,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与循环经济,把这里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百果园”,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红河县干热河谷区域
在弥勒市可邑村、石屏县异龙湖畔、河口县八条半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红河州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为目标,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大力构建“大健康+康养+特色小镇”康养产业发展链条,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拓展产业新领域,将绿色生态的“优”转换为旅游发展的“势”,以生态、文化、康养、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撬动红河的“美丽经济”,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歌”。

走进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排列有序,大棚里鲜花争奇斗艳、芬芳四溢,工人们忙着采摘、打包、装箱,一派繁忙景象;在泸西县广袤的土地上,连片的蔬菜基地在绿水青山中绘成一幅美丽壮观的“丰”景画……近年来,红河州发展万亩以上产业带52个,建成“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95个,14种农产品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品”。


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借山水之灵气,绘发展之胜景。放眼红河大地,“两山”实践换来“金饭碗”,绿色动能活力澎湃,生态文明建设正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在绿色引擎的推动下

红河州为农业种下绿色希望

为工业贴上绿色标签

为城市铺就绿色底色

“高颜值”“高价值”齐头并进

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路子

美丽红河画卷徐徐铺展

来源 |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发布人:af8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