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2小时,拉近了上海与记者家乡衢州的距离,也让这两年返乡的次数频繁了许多。即使常常相见,家乡的变化依然显著得肉眼可见。
2021年的最后两个月,衢州市人民医院迁入了总投资约30亿元、建筑面积超36万平方米的新院区,升级为了拥有2000张床位,配备了数字化手术系统的四省边际中心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座现代化、智能化的医院,有着花园式的设计,宽敞通透的空间以及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让就医这件事也变得轻松了些。
就在不远处,总投资约35.4亿元的衢州市体育中心也已经对外亮相。其中拥有3万个座位的体育场在2021年10月22日成为了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开幕式的举办地。还有拥有约1500个座位,能满足大型歌剧、话剧、舞台剧、交响乐等各类演出的大剧院也已于春节前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
2021年9月30日,衢州市第一条过江隧道开通试运行,为老城区与智慧新城的连接打通了重要通道。
这些直观的变化,都发生在过去的小半年里。那些原本画在图纸上的新城规划,正在一步步落地,为这座山青水秀的历史名城注入摩登元素,也实实在在地为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幸福感。
长远的规划、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以预见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衢州人选择在新城安家,也让这里成为了当地房价的高地。但这还远远不够。从无到有的新城,离不开实体经济作为强大的后盾和持续吸引人才的动力。
让人欣慰的是,在此次春节回家乡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产业为王、工业强市”的口号已经落在了当地招商引资的日常工作中,也让浙江经济发展的“后进生”有了后劲。
数字经济引领
2021年10月,衢州市对招商工作体系进行了重组,市县两级经过反复比选,共选派200名干部兵分四路,分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常驻招商。来自衢州智慧新城管委会办公室的徐望便是其中一员。
春节临近前的几天,已经在上海连续待了一个月的徐望回到了衢州的家。他告诉第一财经,虽然招商不易,但他们现在对外招商的工作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目标了。对于智慧新城而言,定位是数字产业化的主阵地,因此要重点发展的是数字经济智慧产业,这也是他们招商引资中的重点。
“在上海,我们会根据衢州已有企业的上下游去了解行业的专业情况,并有计划地走访相关的企业。”徐望表示,在对接成熟后,他们也会把客商带回衢州现场考察,或与项目落地的平台进行细化谈判。
衢州市经信局智能制造处毛通通此前告诉第一财经,从2020年4月开始,当地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在浙江省第一的增速水平,主要增长点就是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而主打数字经济的智慧新城功不可没。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智慧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3亿元,增速37.6%;实现税收收入19.28亿元(其中企业所得税占比为31.7%,增幅达到86.64%),同比增长101.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5亿元,同比增长97.7%。创新大厦和花园258创新创业园分别实现税收1.68亿元和2.81亿元。
与此同时,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3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7个;引进数字经济企业60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57.84%;引进税源企业47家。华夏航校、阳光城、飞来酒店、奥特莱斯等重大招商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就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而言,衢州其实并没有先天优势。但衢州用了巧劲,那就是说服了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落址于此,顺势把数字经济的人才和项目引到这里。同时,衢州智慧新城管委会出台《加快衢州智慧新城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涉及孵化支持、研发补助、创新支持等十二方面硬核扶持政策,试图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造最优环境。
当初选择落子衢州的同时,电子科技大学还布局了珠三角,并选择了深圳。选择高新技术发展高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深圳理所当然,而在长三角选择衢州这一四线城市,电子科技大学校党委书记王亚非给出的理由是,“选择深圳是选择当下,选择衢州是选择未来”。
从衢州眼下的经济体量与电子信息产业现状来看,这是一句颇具鼓励性的话,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省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发力的大背景下,衢州的定位不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以及“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是近两年来衢州为自己立下的目标。
在这样的目标下,以阿里系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先后落户衢州,网易严选、北信源、云享智能科技、力巨信息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也纷纷落地。
2021年秋天,记者曾于一年前探访过的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已经顺利搬进了全新的科创大楼,迎来了更多的老师和学生。
如今,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当时过渡的场所——衢时代创新大厦的入驻率已超过75%,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华为、中兴等在内的70多家科技企业落户,容纳了3000多名员工,也在2020年成为了税收“亿元楼”。
浙江电科智盛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场所就在原先电子科技大学的对面,衢时代创新大厦的18楼。而这家致力于密码技术研究以及数据信息安全的科技信息化公司正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企业,其核心技术产品就来自于这所“双一流”大学师生的科研成果转化。
“有部分电子科大的毕业生会加入我们,我们也能共享电子科大的资源。”浙江电科智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俊桥告诉第一财经,公司的软件研发总部放在衢州,光是2021年就拿下了近40个软件著作权专利,目前公司70%左右的业务也都在衢州,接下来将在上海等多地布局。成立不到一年半,公司已经做到了规上企业的规模,目标是3~5年冲击上市。
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他们在杭州设立了子公司。吴俊桥说,接下来软件研发和生产线会留在衢州,但会利用在杭州的飞地吸引更多高端的软件人才。
于2020年10月成立的浙江安沿科技,也是创新大厦的科技企业之一。短短一年的时间,这家不过15人的公司已经实现了年合同金额近1500万的业绩,人均创收约100万元。
作为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安沿科技致力于民用雷达系统的研发与制造,主要业务覆盖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汽车主动安全等领域,其创始团队来自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安沿科技总经理吕盛告诉第一财经,他们2022年预计就能成为规上企业,年合同金额将超过2000万。基于衢州智慧新城已经落地的项目,他们正在往更多城市扩展。目前,一半左右的项目来自于当地。
“按照既有规定,我们在营业执照上并不能申请制造类别的经营范围,但为了支持我们这类小微科技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是始终在想办法为新型数字制造企业提供便利。”吕盛表示,衢州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无线电产业集聚基础,给了他们这样的企业快速成长的土壤。
衢州智慧新城管委会招商服务部副部长巫黎燕告诉第一财经,2021年新城引进了中电海康这家行业龙头,而目前正在谈的无线电项目还有13个,亿元以上有4~5个。2022年,新城计划招引落地2家无线电“链主型”企业、10家生产企业,培育亿元以上企业3家,无线电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增长30%,达到85亿元。
产业在不断集聚,但吕盛也坦言,在吸引高端人才上,衢州和一二线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他们的解决方案是,把总部和部分研发以及产品的组装测试放在衢州,而在杭州申请飞地以引入更高端的研发人才。目前,这一计划已经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预计将很快落地。
作为智慧新城发展的重要引擎,杭衢铁路的衢州西站,即衢州的第二座高铁站正在建造中。建成通车后,衢州与杭州的距离将缩短至40分钟左右,助推当地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和创新生态圈。
传统制造升级
对衢州而言,蓝图中的新城不只一座。
除了上述位于中心城区西面的智慧新城,还有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面的智造新城,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造转型,这被视为“产业为王、工业强市”的主战场、主引擎和主力军。
同样常驻上海的衢州智造新城的招商人员告诉第一财经,企业选址最关心的两个要素,一个是产业链完善的程度,另一个就是人才。而在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状平台基础上,整合衢化片区、柯城东港工业园区、衢江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智造新城是具有产业集聚基础的。
当地集聚了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2021年1~11月,六大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793亿元,占智造新城的65.4%,元立系、巨化集团、华友系、仙鹤系等龙头企业提前完成产值目标。
2021年1~12月,智造新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40.6亿元,占了全市的半壁江山(53%),同比增长33.6%。与此同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7.9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制造业投资79.6亿元,同比增长32.1%。
在过去一年里,已经拥有6家主板上市公司的智造新城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6家,1家主板上市企业——永和股份,6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新增“新升规”、“小升规”企业25家。
“随着产业链的完善,我们现在都是项目在排队等地了。”上述招商人员表示,在“双碳”的目标下,以前智造新城是一两个项目对比,现在是好几个项目一起对比,看哪个项目能带来更高的产值再选择引入。
关于高端人才的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在上海张江这样的地方设立飞地,形成“研发在张江、产业在衢州”的格局。
在他们与企业的接触中,企业选择衢州的动因,除了产业集聚度和物流成本等现实考量,还有当地的营商环境、优越的自然资源,以及位于四省边际中心的区位优势等。
虽然招商不易,各地竞争亦相当激烈,但这些年轻的驻外招商人员觉得,随着衢州这两年在城市品牌和产业集聚上的发力,知道衢州的人越来越多,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信心。
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的衢州,在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道路上,也在吸引着更多人关注这里的现在和未来。
(文中配图均来自于衢州智慧新城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