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增长成为2022年经济工作重心的背景下,最近地方政府动作频频,一系列致力于稳增长的政策举措接踵而至,备受关注。
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召开了地方两会,普遍提出了今年不低于5%的经济增长目标,且毫无意外地将稳增长列为首要核心任务,大部分省份均上调了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具体举措主要包括新老基建兼备、旧城改造和保障住房等。与此同时,不少省份近期密集发布与稳增长相关的支持政策,并在开年集中举行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其中上海、浙江、河北、安徽、湖北、贵州、山东等地集中开工的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数万亿元。
的确,当前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行压力较大,要稳住平稳增长的基本面,就不能“坐以待毙”。
在经济学界,关于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市场还是政府的力量,一直争论不休,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历看,似乎也经历了数个周期,形成潮汐一般的周而复始现象。从中国经济近年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不过,目前情势似乎有所变化,比较显著的是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居民消费增速出现下滑甚至有萎缩态势,且流动性释放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减。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收入差距和财富分化日渐扩大,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过去两年更加明显。
期待市场能够自行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或许是不现实的,因为西方国家早有前车之鉴,甚至由收入两极分化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和阶层固化,进一步造成社会分化和分裂。好在过于极端的后果不至于在中国出现,因为决策层早已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因此,当前稳增长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为首的就是新老基建齐发力。比如,在2022年广东年度计划投资的9000亿元中,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993亿元,占比55.5%,主要项目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上海则提出加快推进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区、航道、铁路、轨交、水利、地下管线等工程,积极布局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
中央层面对此支持力度很大,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专项债落实到具体项目,抓紧发行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业内预计,今年或有3.15万亿至3.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理论上或可拉动基建投资约6.17万亿至6.26万亿元,对稳经济起到积极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制造业升级,更加重视科创和工业振兴,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对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的升级支持。国家发改委亦曾提出,2022年将着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
除了在基金与投资方面发力外,政府还应该在调节收入分配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警惕贫富分化与收入差距扩大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隐患。相信在一系列举措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稳增长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