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大山里的一个贫寒之家,自上学开始,他怀里总要揣着两个冻得硬邦邦的馒头,那是他在学校一天的口粮。
犹记得刚上初中,那年天奇寒,世间万物被大雪覆盖得严严实实。他每天四次艰难地挪动于家和学校的路途中,耳朵后面早早被冻出了几个指甲盖大小的冻疮。
寒假前的最后一个早读,同桌趁他不注意,以迅雷之势把冻疮给他捏破了,那种钻心的痛啊他到现在也忘不掉。这还不算,同桌那天成心跟他过不去,趁他愣神的功夫,强行从他怀里搜出了他一天的口粮,一手一个展示给同学们看,嘴里还叽叽咕咕说着怪话。冻得硬邦邦的馒头虽然隔夜,好在便宜。他每天买两个揣在怀里,捂热了可以吃一整天。
看到自己的口粮被抢了,他捂着耳朵想从同桌那里夺回来。谁知同桌和全班同学一起戏弄他,在那里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馒头在数十人手中传来传去啊!于是他忍着屈辱和疼痛,像一个被逗弄的小丑一样在班里追着跑,同学们放肆起哄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他不管不顾,一心要夺回自己的口粮,眼看快要得手,结果一个同学不小心把馒头丢进了垃圾桶。顾不上自尊,他咬着牙含着泪从垃圾桶里捡回馒头坐回位置继续学习。
他想过反抗,也想到了报复。但是同桌是村长的儿子啊!他只能把所有想法消灭在萌芽状态。自己的父母就是那种普普通通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农民,一辈子勤勤恳恳,也刨不来几两银子,得知事情经过后也不敢挺起腰板为他做主。
他知道,他能读上书父母就已经很明智了!唯有靠自己!他在心里呐喊:我要努力学习!我要走出大山!我要靠读书改变命运。从此,他忘我拼命地学习。有一次上语文课(他说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天的场景),那堂课老师讲的是《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青年马君则的一篇赠序。在那篇赠序里,宋濂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充分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而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大多数同学读着读着就笑起来,还不时拿眼睛瞄他。他当时无所谓同学们的态度了,只是心无旁骛读那篇课文。同学们一直笑,他一直读。全班停下来,他一个人还坚持读,一直读到:
“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当他读到这几句,仿佛深有感触,他突然哽咽读不下去了!后来他干脆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越哭越伤心。“原来有人和我一样地悲惨”,他想着,似乎释怀了很多。
下课后,语文老师找到他,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学校的处境。临走之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上学,老师今后就给你带一口热乎饭,也没有人再敢欺负你……”
不知道语文老师用了什么方法,至那之后,班里的同学再也没有人欺负过他。他的语文老师本着承诺年复一年给他带饭,直至他考上大学。
大学是考上了!但是学费去哪里找?正在父母焦头烂额之际,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再次伸出援手,继续资助他读大学,及至他大学毕业。那天,他的老师赶到他所在的大学祝贺他,并和他一起拍了一张合照。
“你以后是不是想当老师?”
漫步于学校的林荫道上,他的老师突然问了他这个问题。
“是!”
看到他坚定地点了点头,老师突然要求他:“你再给我背一遍《送东阳马生序》”。于是,烂熟于心的这篇课文,在他就读的那所大学校园里,在他敬爱的老师面前,他再一次背哭了!他觉得作为穷苦孩子的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老师鼓励他要坚强一点,“今后别忘了那些和你有相似经历的孩子,你要做一个偏心于普通家庭穷苦家庭的老师。”看着这位一直默默关心帮助支持自己的老师,他庄重地点了点头。
被生活薅过衣领的人,也会被时光抚摸后背。多年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高级家庭规划师”,成功地帮助了不少的孩子。他旨在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尤其关注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他实现了自己对老师的承诺,并且立志要帮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们,他想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他说,提升孩子们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我更愿意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尊师重道,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栋梁之材!他躬体力行,注重实效,不计其数的孩子们受益匪浅,正在悄悄地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