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范滂是东汉末年名士,因“党锢之祸”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三岁。说实话,我是因为苏轼才知道范滂的。范滂品德高尚如炬火,曾经照亮过苏轼的心,光芒不减,穿过历史的风云,一直亮到今天,我相信会到明天,直到永远。
范滂是因为“举孝廉”而被征召为官。在任期间,他对于那些不守规矩、不忠不孝、胡作非为的人,通通痛斥驱逐,不与其交往和共事。延熹九年(166年),范滂受到牢修的诬陷,被指控为“党人”,与其他党人一起被关入狱。
在狱中,范滂与审案官员据理力争,慷慨陈词。永康元年(167年),经过审判后,范滂等人被释放回乡。然而,建宁二年(169年),汉灵帝又大批诛杀党人,范滂再次被捕。地方官接到逮捕范滂的召令,不忍心逮捕范滂,为了不牵连他人,范滂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主动去监狱投案。
投案前,范滂辞别母亲,对母亲说:“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意思是,弟弟仲博很孝敬,足以供养母亲。我就要跟从父亲到九泉之下去了,这样我们一家人不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有适当的安排了。只是恳请母亲大人,不要再想我了,割断这难以忍受的母子之情,不要过分悲伤。
范滂是举孝廉出身 ,为人最为孝顺,临走前最不能割舍的就是母亲,他劝说母亲不要悲伤。让我震惊的是范母不仅没有悲伤,一句话让范滂轻松上路,慨然赴死。范母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意思是你现在名满天下,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
范母绝非普通之人,范滂正直善良、品德高尚,一定与母亲的言传身教有极大的关系。在儿子为了正义慷慨赴死之时,范母的这句话让儿子离开时无牵无挂,成就千古美名。
苏轼十岁的时候,范母给苏轼读《范滂传》,苏母被范滂母子深深打动。苏轼听后,也深受触动,他向母亲问道:“儿若要做范滂,母亲许我吗?意思是如果我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您同意吗?苏母听后,为苏轼的志气感动,坚定地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意思是你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轼十岁的时候,苏母就让他懂得了在大义面前,死亡应置之度外。苏轼满腹才华,拥有宰相之能,在官场上却一贬再贬。新党执政他被贬,旧党执政,他依然被贬,他成为了那个最不合时宜的人。苏轼为什么不合时宜,因为他心中始终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迎合朝堂上的任何派别,不为了个人私利而结党。他确实像十岁时说的那样,勇敢地做范滂。
范滂和苏轼二人今已流芳百世,但他们的母亲却没有名字留存于世。范母无名无姓,苏母仅知姓程。在中国古代,女性一直没有获得和她们的付出相当的社会地位,尽管如此,还是有范母和苏母这样的女性以人生大义教育孩子,为我们培养出了民族的脊梁。她们应该受到尊重,应该被后人永远记住。
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两个伟大的母亲说过的震人心魄的话语: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