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凝胶跑鞋,关于oldschool的亚瑟士、老掉牙的稳定设计,安心的包裹感已经很久没有光顾过我的脚踝。那些关于缓冲材料、鞋款设计,入一款老式跑鞋一样缜密的、有设计感的、层次的、层理分明的年份冲进我的脑海。
那个时代,我们研究跑鞋与中底、材料和步态,我们穿着老式跑鞋,就像穿着一套精密的仪器,它们把从地面上的冲击力分散到各个跑鞋的元件上。这简直是一种设计的艺术,老派风格设计,kayano、nimbus、gt,它们让缓冲成为一种艺术,它们让力通过一套系统得到转化和分散,你能感受到落地那一瞬间的时候,它们的工作:tpu、speva/flyteform(现在是blast,脚感很廉价),gel,首先力通过后跟的gel得到第一次分散,脚踝的厚重的稳定片包裹住骨骼,然后形变的后跟中底过度到中足的tpu,分散横向的扭矩力,最终通过引导线过渡到无比宽大的前掌,完成一次滚动。
这种滚动没有考虑很先进的概念,那个时候压根儿没有,但恰恰相反,五分配速的跑者几乎不需要过分考虑蹬伸力不足、滚动效率和经济性,相反,组合严密的缓震-稳定系统可以让亚洲人宽大的脚掌不收到压迫的同时保护他们的脚踝与膝盖。当然他们的设计成本也很高,所以是oldschool,相比之下现在一体成型的一片式发泡,成本低廉的同时不需要过多的设计语言,只需要单纯堆料就可以获得很好的脚感。而在一体成型发泡出现之前,kayano为代表的老派风格,他们的缓震系统是会呼吸的,他们的系统是能够和跑者产生互动的,是机器一样的系统(system),而非单一的结构(相比一片式,发泡,它们只是结构,谁也没有分工,为了简化和轻量存在),它们是进步的,也是贫乏的,而老派语言的风格则是一种完善的技术,是一种踩踏交互艺术。
现在的踩踏不过是追求一种“脚感”软弹的反馈,像是中国人的脾气,非跪下来讨好脚否则不穿它。我也曾经受过“不讨好”脚的苦头,宽楦脚根本不能穿nike鞋,现在还有人嘴硬和我比宽脚。要我说整个南京少有我这样的大宽脚跑男,我的前掌严重宽大,中足骨骼凸起明显,一般的欧鞋根本穿不下。现在换了宽鞋,问题明显解决了不少,包括脚的酸痛、足的包裹感等等。
现在才想起来gt系列的好和亚瑟士的亚洲脚型友好。可惜现在手上全部是泡棉鞋,勉强有一双柏油路霸,算有意思的,但还是想念后置gel的系统。以前为了追求姿势,后跟几乎没用上。这也不能完全怪我,老派语言的特征之一就是死板,只能用一种姿势去跑,整个系统只有一种有效使用方式。只不过没有那么决绝,很多经济性很好的跑姿也适应这种系统,并非用后跟砸地面才能使用,当然如果中足或者前掌内翻着地,不仅仅会浪费设计语言所带来的额外增重,还会导致没有磨损保护设计的前掌过早地磨损,比如gt-2000 8代的前掌,明显是普通橡胶,而且eva的寿命很短,短时间内整双鞋就因为前掌的磨损而报废了。所以可以选择中后轻触地的跑姿,克制一下自然内翻。这种姿势也很舒服,重要的是脚踝着地瞬间的放松。不过短时间内缺钱。过年买新的。我只是想念那一片软软的gel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