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水浒传:是谁害死了武大郎?怪不得潘金莲,也不能怪西门庆
2024-12-30 19:18  浏览:63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武大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不仅赔上了性命,还赔上了千古的骂名。

然而,读书明智,不能光看看热闹就算了。

如果抛开道德成见,以人性的角度来重新考量整个事件,就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

武大是,王婆是,潘金莲是,西门庆是,武松也是。

而所有的受害者,都曾经充当过加害者。所有的加害者,最后又都成了受害者。没有一个赢家,谁都没有逃过因果律。

相信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有人说这是“被害者有罪论”,但我还是那句话,如果您仅仅是为了看个热闹,那这篇文章您也就没有必要往下看了,免得您平白无故找气受。

这一系列悲剧的起因,都是从潘金莲开始的,潘金莲有一段非常不幸的婚姻,所以她想寻找自己的真爱。

一开始,看上了武松,但是武松为人太正直,不但不接受她的痴情,反而当着武大的面臊了她一番。

后来,就遇到了西门庆,两个人彼此都看对了眼,可以说是“郎豺女貌”。所以,在王婆子的撮合之下,两个人就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瞒着武大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结果,事情被武大撞破了,武大就去捉奸,却反被西门庆来了一记窝心脚。武大病倒在床上,用兄弟武松来威胁潘金莲回心转意,潘金莲告诉了西门庆和王婆,三人惊慌之下就毒死了武大。

如果这样看,似乎只有武大才是纯粹的受害者,而潘金莲三人是加害者,武松是伸张正义者。

但这是看故事的读法,这不符合因果律,整个故事的因果逻辑也不完整。

事实上,潘金莲才是第一个受害者,用现在的话来讲,她是一个情感丰富、需求旺盛的年轻少妇,从她被迫嫁给武大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个被加害者了。

而加害她的人,除了那个把她嫁给武大的大户以外,还有武大本人。

武大,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唯唯诺诺,了无情趣,人称“三寸丁,谷树皮”。嫁给这样一个人,不仅物质、情感方面难以满足,还得让全县的人戳脊梁骨、看笑话。

所有人都知道武大配不上她,武大难道自己不知道,他难道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

当然不是。

但是,好不容易娶了个漂亮媳妇,明知自己是糟践她,却舍不得放手。他能做的只是努力的卖炊饼,生活之中处处对她忍让,以此作为对潘金莲的补偿而已。

早些年,山沟里的老光棍,攒了半辈子钱,托人从偏远地区买个漂亮媳妇,明知道自己配不上她,还是强占着人家。只能是好好对待人家,希望借此补偿或者感化她,这与武大的心理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武大首先是一个加害者,其次才是一个烂好人。

在这种情况之下,潘金莲的出轨之心,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注意,前面说了我们要抛开道德成见,因为道德这个东西,很多时候都是政治的附属品,每个时代的道德标准都是不一致的。

早期他们住在清河县,县里的人都知道潘金莲的遭遇,所以好多浮浪子弟都来勾搭她。不得已,武大才搬到了隔壁的阳谷县。

事实上,并非是别人勾搭她,而是潘金莲主动勾搭别人,所谓“篱牢犬不入”,原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说潘金莲“为头的爱偷汉子”。当然了,作者这种说法,带有时代背景的道德成见,对潘金莲并不公平,我们要暂时忽略掉。

武大在见到兄弟武二的时候,因为难以启齿,不说自己的老婆爱偷汉子,而是说县里的人都欺负他,为什么欺负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武大之所以搬到阳谷县,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潘金莲偷汉子。说句不大招人待见的话,就是为了阻止潘金莲追寻自己的幸福。

然而,这无非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只要武大还是个矮矬穷,潘金莲偷汉子的毛病就改不了,武大自己当然也知道

后来,潘金莲极力邀请武松搬到家里一起住,武大也热情的促成此事,除了兄弟之间的感情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兄弟武松帮他盯着点自己的嫂嫂。

正如武大自己所说:“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武松何尝不知道武大配不上潘金莲,所以他面对潘金莲的几番无理之时,都是一再隐忍,除了对嫂嫂应有的敬重以外,更是在替自己的哥哥过意不去。

在这种情况之下,潘金莲偷汉子可以说是早晚的事,只不过就是缺一个机会而已。就算后面没有西门庆,也会有南门庆、北门庆。

根据墨菲定律,一件事情只要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它就一定会发生。

所以, 武大郎的悲剧早已注定,从她选择“加害”潘金莲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事实上,为了留住潘金莲,武大早已失去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底线,在他吃了西门庆一记窝心脚躺在床上的时候,他还在试图说服潘金莲回心转意,只不过他错误的用了威胁的方式。

武大郎真的是非潘金莲不可吗?当然不是,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女人,他知道如果失去了潘金莲,再想找个像样的女人可就难了。

我可以确定的说,如果潘金莲当时真的回心转意了,好好地伺候武大吃药,武大肯定是会履行自己的诺言的,他一定不会告诉武松。

相反,他还会极力帮助潘金莲隐瞒,因为他知道,如果武松知道了这件事情,肯定会劝他休掉潘金莲。所以,武大郎就决心“加害”到底了。

所以,有关武大的一系列悲剧,都是从武大贪欲之下对潘金莲的加害开始的。

他错在了无自知之明,错在了心存幻想,错在了不甘心放下,错在了在自己没有能力把握局面的情况下,还强行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些道理他都不懂。

这就是人性的必然,你不能说人性错了,如果要说有谁错了,那就只有武大错了。

但是站在武大的角度上,他虽然错了,但是情有可原,因为这同样也是人性。毕竟,人为了自己的幸福所做出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原谅武大的话,就不得不原谅潘金莲,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原谅了潘金莲,就不得不原谅西门庆,因为这同样是人性的必然。

如果我们原谅了西门庆,就不得不原谅王婆子,她只是为自己挣一点棺材本而已。即便没有王婆,也会有李婆、赵婆,即便没有李婆、赵婆,西门庆情之所至,也能找到其他的办法冲破阻碍。

既然连王婆子都可以原谅,那么武松自然也是可以原谅的了。

然而,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原谅,为何还会闹得这样人头滚滚?

在整个事件当中,所有看似坏人的加害者,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唯有一个看似好人的人,是最不能被原谅的,这个人就是卖雪梨的郓哥。

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事情,知道的人太多了,唯独瞒着武大而已,别人为什么不去管这个闲事?事不关己,己不操心,这也是人性。在那种“男女有别,礼之大妨”的年代,这么多人都不愿意去多事,自然也存有对潘金莲的一份同情在里面。

郓哥之所以告诉武大,并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因为王婆子不愿意与他分赃,拦着他向西门庆兜售雪梨。试问,你卖水果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还不是想要趁机威胁?

当郓哥将事情告诉武大的时候,武大说道:“兄弟,我实不瞒你说。那婆娘每日去王婆家里做衣裳,归来时,便脸红,我自也有些疑忌。”

可见,那武大多少已经猜到了几分,那他为什么早不去捉奸呢?

我们已经说过了,作为一个加害者,武大早已没有了男人的底线,他自己本就心存愧疚,她可以不要潘金莲的心,但是他需要潘金莲这个女人。

所以,即便是有些疑心,他也没有去验证过,左右不过是“眼不见,心不烦”而已。等到武松回来的那天,自然会有人替他做主。

可郓哥却不甘心,因为王婆子挡了他的财路,所以他就要报复,他自己又不敢下手,就跑来挑唆武大去捉奸

结果武大这一捉奸,不出意外的送了命,而且牵三挂五的又送了好几条命。所谓“欠命的,名已还”,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唯独罪魁祸首郓哥反而因祸得福,获得了许多银钱。

整个事件当中,所有人都是利益强相关者,他们的加害行为,虽然不可以宽恕,但是可以理解。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说,甚至是可以原谅的。

然而,所有可以原谅的人,最终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只有一个拨弄唇舌的小人,在一旁默默地吃着人血馒头。

整个因果链条当中,所有的人都是“墨菲定律”中的一环,悲剧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本不该闹到这种程度。

如果武大不去捉奸,日后等到武松回家,武松自然会为他出头。或是诉诸于官府,即便官府有所偏袒,武松也会劝武大放手。

到那时候,一切就回归到了起点,整个加害链条当中的因果就不存在了,可以顺理成章的上演一部《金瓶梅》的故事。

所以,读书明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的教训是:

第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远离悲剧的因果。

第二,如果因果是不可避免的,就要远离像郓哥这样搅弄是非的小人。这种人,平日里看似无害,关键的时候,因为一点微头小利,就可能会把你置于死地。

发布人:f275****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