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剑桥博士求学记》:你想了解的英国留学生活都在这里
2023-02-12 18:43  浏览:2084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书是中国留学生辛木根据自己留学英国的真实经历所著。全书用大量一手资料,翔实记录了他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科研和课余生活情况,详述了他在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孤独、迷茫与挫败以及如何凭借着信念、付出和坚持最终成功实现人生梦想。此外,书中还特别添加了留学攻略、名校体悟等内容,为读者提供颇具操作性的留学建议,同时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视角出发分享世界名校教育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闪光点。全书内容真实,可读性、实用性兼具,语言朴实畅达,既是英伦名校博士生的求学记录,也是留学英国的参考指南。

对留学生活的礼赞和致敬

辛木

我坐在电脑桌前,心里不觉有些惊讶——没有想到,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忙里偷闲,我竟写出了20 多万宇的书稿。

说起来,这本书已在我心中酝酿多时了。提起我与它的渊源,还要从我刚出国时谈起——那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到异地求学,父母比我其实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到英国的第一学期,他们经常给我打电话,问的问题有时过于详细,甚至令我有点儿厌烦,比如:“今天三餐都吃的什么?“英国人做士豆是煮、是炒还是炸?” 凡此种种,难以细数。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实验课耽误了与家人联系的时间,他们的问题开始有了新的内容:“英国人怎么做实验?〞“经常听你说要写 essay,essay 究竟是怎么回事?”……

挂断电话,我在淘宝网站上搜索,想着能给父母买一本详细介绍出国留学的书籍,以满足他们过于细致的好奇心。可令我颇为惊奇的是,输人“留学”二字,出现的尽是海外大学申请技巧的工具书,或是世界名校知识介绍的画报,而且往往只讲到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夏然而止,至于父母关心的留学生生活,竟鲜有人加以记录。

这一晃过了两年,当我来到剑桥大学后,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到一本剑桥大学800年校庆之时,集剑桥多位学生学者访谈整理而成的《剑桥大学:800周年肖像》。此时正值英国疫情肆虐,我也回到了国内的家中,时间安排相对轻松。本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动,我正式下定了决心:我也写一写自己的留学经历,立体展示当代留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展现世界名校带给我的独特印记。


可是“写书”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我真正上手就彻底明白,为什么很难出现一本记叙留学生生活的书籍了:尽管当时因为疫情,英国大学都己经停止线下教学与科研工作,但平时作业、各式实验报告、文献综述、考试复习、毕业论文的要求却丝毫没有减少。这些任务对于最终的总评成绩均占据相当的分数,而且全部需要查重,绝不可能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身处剑桥大学这样的世界顶级学府,能做好专业课本身的要求就已属不易,就连“双学位”都很少有人敢于尝试,更何况是当一个“兼职作家”?

但这段弹性的时间安排确实是个难得的机会!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迎接这个挑战。我再次利用自己之前完成论文和复习考试的经验,把这个大任务化整为零,积小胜为大胜。我列出写作的提纲和计划,每天只安排一千到两千字的写作内容。这样,我便可以上午完成学习任务,下午和晚上腾出时间写作。鲁迅曾讲过:自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我想可能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比较有限,现如今,如果把玩手机、 看电视剧、打游戏等时间算在一起,全部用于写作,这效率说不定比过去的大先生还要高呢。

但是这样的安排,对一个人的自律性绝对是不小的考验。列出一个计划时,心里总是豪情万丈的,可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热情总会被慢慢消磨殆尽。当我执行自己的计划一周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工作状态:上午盯着屏幕写英文,下午和晚上又盯着屏幕写中文,每天在电脑桌前几乎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的家人们还误以为我会不会是染上了网瘾。直到几次“突击检查”,发现我电脑上始终都是一个个word 文档,这才消除了误会。

直到今天,我回头审视自己过去一年多的生活,才意识到自己计划性和自律性的增强。从上中学开始,尽管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自己始终处在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抑或在同龄人竞争的压力下,迫不得已才提高自我。写作这个任务,是我第一个自己主动接受的挑战。如何在自己选择的目标下坚持到底,脚踏实地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并乐在其中,不断践行 “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古训,我想这将是一个使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恰逢纪念抗美投朝70周年,不少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登陆电视荧屏,当我感到写作热情被消磨殆尽的时候,这些作品也着实给了我不小的激励。看着那一个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面对一个个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任务时所做出的义无反顾的选择,总会让我感到自己还有不少潜力可以调动。《金刚川》《战火格炉》《跨过鸭绿江》⋯⋯也为我一年多的写作时光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激情记忆。

如果说“从无到有”靠的仅仅是个人的意志力,那么作品的质量,则是一个更加需要攻克的难关。我本身是个彻头彻尾的“理工男”,从上小学开始,日记和记叙文的批语常常是“平铺直叙”“简单重复”“流水账...... 把枯燥单调的理工科学习经历,写成一部绘声绘色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又谈何容易?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的指导老师一一张大诺。我认识张大诺老师,还是一位剑桥的同学介绍的。他当时正在创业,其合伙人是一位残疾人。后来我才得知,他们的初创公司常常接受一位老师的无私帮助,这位老师曾是新华社的记者,也是一位知名的社会公益人士,听了我的想法后也频感兴趣,我也就成为张老师的一位“学生”。张老师不仅对文学写作颇有心得和见地,对教育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张老师对待我,始终坚持一对一的辅导,每一次同张老师交流,他都不着急开口,而是先问我写作的体会,不断启发我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他再加以回答和点拔。我记得第一次下笔时完全不得要领,写出来的内容完全就是在回答论述题,几乎不能算是一篇文章。张老师看到文章后,并没有好与坏的评价,也丝毫不提是否需要“重写”,而是告诉我:“你不要当成写作文,而要当成你向一个盲人描述刚刚看过的电影那样。”与张老师交流过后,我再看自己的文字,自己都不禁连连摇头。我随即按照他的思路下笔,果然顺畅了很多。当我把自己重写的文章再次发给张老师后,他亳不吝惜自己的赞美,第一时间对我说:“你的文字一下就脱胎换骨了。”从这点看,张老师可谓是孔子 “不惯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的优秀践行者。张老师的鼓励,也成为我坚持完成写作的动力之一。

此外,张老师对我的关心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为自己所有的“学生”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微信群”。他随时关注着各位同学的动态,对于“微信群”里同学的成绩及时加以肯定。对于我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张老师常常谦虚地主动向我了解。张老师的学生来自金融、管理、人文、社科、播音主持等多个专业,张老师还不计回报地指导几十位残疾人士完成了自传书籍。我想能够同时指导这些身份、背景、专业週异的学生,除一颗甘心奉献的心外,其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钻研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学习。张老师的存在,也着实为忙碌而单调的现代社会,增添了不少温暖与光华。

回看这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感恩” 一词,如康桥沉静而隽美的秋叶一般,不断在我的心头回荡。感谢在我留英之旅中所有遇到的老师、同学、朋友,共同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求学经历,共同组成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感谢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卡文迪许实验室以及我的导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H教授,他愿意接纳我这个并非最为出色但愿意学习新知的年轻人;感谢父母和家人,本书大半文字的初稿是我在疫情中居家隔离期间写成的,家人对我的写作始终非常支持,不仅尽力给我创造舒心的环境,还经常作为读者给我提供第一手的反馈。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剑桥大学读书的经历、在当下看来也许是个人青春岁月的难忘时光,可对于拥有 800 年校史的剑桥大学,自己也无非是一部历史长剧中的一名匆匆过客。于我而言,数十年后,剑桥大学的求学经历也迟早会成为一段依稀往事。但我相信,这本书将是我对求学岁月最好的礼赠和致敬。我也衷心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觉得,我的经历或许是一个有趣的、有价值的故事。


辛木

2021年12月于英国剑桥


点击图片

即刻拥有——

▽ 更多推荐阅读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发布人:15e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