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屁股针’为什么消失了”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很多朋友对小时候打“屁股针”的经历记忆犹新。
老百姓口中的“屁股针”,医学术语叫肌内注射法(IM),是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及神经较远处。其中,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肌及上臂三角肌。因为臀部肌肉丰厚,为医生常选用的注射部位,久而久之便成了大家口中的“屁股针”了。儿童臀部较小,且需要避开神经等,医生在注射药物时常选用臀中肌、臀小肌,股外肌。这些部位多用于2岁以下幼儿。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很多治疗方式可以替代肌内注射,如口服、雾化吸入、局部给药(滴药法、插入法、皮肤给药、舌下用药)等。临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患者的耐受程度科学选择药物。
肌内注射有时疼痛感比较明显,而儿童的口服药口感越来越好,患儿及家属依从性更高。基于以上原因,肌内注射已经不是患者唯一选择,相比于以前的治疗,大家的选择更多,也就感觉肌内注射不像以往那么多见了。其实,“屁股针”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更多治疗方式取代了。
文:江西省儿童医院急诊医学科 张丽红
整理:健康报特约记者 魏美娟
编辑:穆薪宇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