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白,你脑海里或许是“斗酒诗百篇”的洒脱,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豪迈。但你不知道,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辗转半生,一直在为一件事奔忙——在长安找一份能让他 “经天纬地” 大展宏图的工作!
诗仙的偶像
李白文采斐然、帅气多金、仗剑行侠、视野广博、名满天下。按理说,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生赢家,不应该焦虑求职问题。但你如果知道了他的偶像是谁,你就明白了。
是谁呢?屈原?阮籍?陶渊明?
全都不是。
他们太颓了,屈原沉江、阮籍狂饮、陶渊明归隐,这些都不是李白想要的活法。你没听错,他们不是李白的榜样!哪怕很多人都觉得李白和他们很像。
那李白的榜样,究竟是谁呢?
是管仲、乐毅、诸葛亮、谢安。他想要的,是像这些人一样的“谈笑间定天下” 的功业与“济时安民”的经纶。就像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乐”,李白也始终觉得,自己该是那个站在时代潮头的人。带着这份 “要做管仲、诸葛亮” 的志向,李白的 “求职路” 从年轻时就铺开了。
他在简历上写着自己是“汉代李广将军的后裔”,想攀攀李唐皇室的亲戚。只是这身份的可信度,差不多像刘备说自己是 “中山靖王之后”,听着有来头,但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不过,这没妨碍他往前闯。
长安求职
724年,20出头的李白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路。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游历了长江沿线,交往了各式朋友。直观感受到:大唐真伟大,年轻真美好。
27岁那年,李白正式入赘安陆许家。许氏祖父是前宰相许圉 ()(yǔ)师,父亲官至刺史。或许是许家的缘故,安州都督夸李白为奇才(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在许家支持下,李白在))师,父亲官至刺史。或许是许家的缘故,安州都督夸李白为奇才(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在许家支持下,李白在30岁的时候开始游历长安,他抱着诗文四处拜访权贵,结果,递出去的“自荐信”就像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少。更糟的是,他在终南山甚至差点被精神小伙(长安恶少年)给“over”了。
求职的失败,让李白很emo,写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句子,满纸的失意和迷茫。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回到安陆之后,李白很快振作起来,他先后拜访了当地高官荆州长史韩朝宗、安州长史裴宽等,写了《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等诸多求职信,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文稿能力“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另一方面很低姿态地夸对方,希望对方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脱颖而出,也就留下了那句我们熟知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只可惜,效果相当有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求职的不顺,让李白很不开心。李白理解仕途之难,提笔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哪是说蜀地的险?分明是在借山川之险,诉自己的路之难。
第二次长安求职
在这之后的十年里,李白游历江北,结识了很多朋友,知名度也因此逐渐打开,成为大名人。属于他的机会,也终于在不经意间到来了。
742年,道友元丹丘(就是《将近酒》里面的丹丘生)把李白的文章推荐给了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而公主又将其呈给了唐玄宗。据说玄宗一读之下拍案叫好,当即下旨召李白入京。就这样,李白获得了官家offer。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一刻,李白是真的开心,他吃着黄鸡、喝着白色米酒,看着膝下孩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兴奋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开心溢于言表,然后就正式去长安上班去了。
在长安工作期间,李白的职务为待诏翰林,说白了就是皇帝的 “御用文人”,主要工作任务是写应景诗。这个待诏翰林和翰林学士院写文稿的翰林不一样,翰林学士是写各类正式公文、发言等,后来的白居易、李绅都是翰林学士。李白的工作成果有《清平调》三首,第一首就是我们熟悉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长安十二时辰》里提到的《清平乐》也是这一时期的: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工作了一年多,李白遇上了职场霸凌。具体霸凌者,包括但不限于杨贵妃、张说的儿子张垍(jì)——大体就是皇帝很欣赏李白,但他们嫉妒从中阻挠,使得李白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由施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张公子在当时很有影响力,连后来杜甫想求仕时,都曾给他写诗求引荐。面对职场的不顺利,李白写下了“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白觉得,奸臣的谗言,渐渐离间了他与皇帝的信任。744年春,李白终于忍不下去了,他主动辞职。离职后的李白心情很不好,一直放浪形骸于长安酒肆之中,过了一阵花天酒地的生活,写下了“笑入胡姬酒肆中”“载妓随波任去留”,也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硬气话。
事实上,李白挺在意长安工作的日子,他跟别人讲,他深受唐玄宗礼遇:第一次见面时,玄宗降辇步迎,亲为调羹,说:“你只是个布衣,可是盛名连我都知道了,如果不是因为平素道德高尚,如何能如此出名?”他后来回忆起在长安的工作,写下了“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关于李白在长安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当时和后世的文人把这些传为爽文,就连小迷弟杜甫都写下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和所有文人被传的佳话一样,李白的这些爽文故事基本站不住脚。宋人黄彻在《巩溪诗话》中就指出:
“世俗夸太白赐床调羹为荣,力士脱靴为勇。愚观唐宗渠渠于白,岂真乐道下贤者哉?其意急得艳词媟语,以悦妇人耳。”
或许,只有抛开名人身上的佳话,我们才能看到那个真实的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离开长安时,李白有感于行路难,写下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既有奔波半生的疲惫与迷茫,又有对未来的勇敢和倔强。
与永王东行梦回长安
750年,游历多年的李白在梁园遇上了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宗氏崇道,师傅是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或许想着是能借这层关系再寻机会,李白曾拜访过李腾空,且赠诗两首,只可惜,没有什么效果。
751年,李白经好友介绍,前往幽州求职,想学高适、岑参入职节度使幕府,成为安禄山的幕僚。既幸运又不幸的是,安禄山正好奉旨去长安了,俩人没碰上。幽州之行的踏空,让他“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的想法破灭,只能继续游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连续求职的不顺,年过半百仕途却一事无成,让李白很郁闷,提笔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道尽了自己蹉跎岁月,未建功业的无奈。
756年,刚在庐山过几天安稳日子的李白,收到了永王的offer。永王现在是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黔中等节度采访大使、江陵大都督,权力大得惊人。机会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李白不顾妻子阻拦投入永王李璘的幕府。离家时,他对妻子说: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这一次,他是抱着 “佩印而归” 的决心去的,想做那个平定乱世的英雄。
在永王幕府,李白真正尝到了 “君臣相知” 的滋味,工作也很卖力,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那句“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更是把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要在谈笑间为永王荡平叛乱。或许李白认为,等叛乱平定后,自己就可以作为功臣回到长安,进而治理国家。
可他没料到,永王与唐肃宗的权力之争早已白热化,他如杜甫为房琯喊冤一样,不知不觉被卷入了最高政治纷争之中。“误闯天家”的代价是极大的,随着永王兵败,永王东巡被定性为“叛乱”,那些热情洋溢的诗句瞬间变成他“从逆“的铁证,证据要多全有多全。就这样,他成了阶下囚。
在前往发配地的途中,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获得了赦免,他坐船顺流而下,狂喜之中挥笔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字里行间全是重获自由的轻快。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没做到,李白做到了。761年,已经60出头的李白得知李光弼出镇淮海,李白报国的心也再次燃起,想进入李光弼幕府一展拳脚,哪怕只是跑跑腿、出出主意也行。可年纪不饶人,他走到半路就病倒了,只能折返,在宣州刺史、浙西节度使季广琛府中待了一段时间,第二年,他病逝当涂。
而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左拾遗,即刻进京。这是正式的职位,是他年轻时渴望的 “近臣” 之位,可惜,他再也看不到了。
或许从旁观者来看,若论 “经纶济世” 的功业,李白的职场生涯是失败的,求职之路是无效的,他确实没追上管仲、诸葛亮。但若论“活成自己”,那他太成功了——他一辈子为“功业”奔忙,百折不挠,每一次的挫折都留下了优质的诗篇,在一次次失意中却写出了半个盛唐和更加立体的自己;60岁还想着 “披甲上阵”,那份少年心气,从未被岁月磨掉。
就像他写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是说 “有用” 就得被谁任用,而是哪怕求而不得,也要让生命烧得炽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人生长恨水长东”,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李白虽然求职不顺利,但是诗名标榜史册,人生的轨迹不可能一帆风顺,坚持学习,保持耐心,让生命变得精彩,或许还会让历史的辩证法闪光,实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参考文献:
《唐才子传》《新唐书》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李长之《李白传》
张明扬《弃长安》
温伯陵《唐诗里的烟火人间》
孙英刚《精讲隋唐史》
傅璇宗《李白任翰林学士辩》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