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词性”,指以词的特点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
词类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一种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是以语法特征(包括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从组合和聚合关系来说,一个词类是指在一个语言中,众多具有相同句法功能、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范畴。词类是最普遍的语法的聚合。词类划分具有层次性。
(一)如何去判断一个词的词性?
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从组合能力、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以及形态(包括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意义几方面入手:尽可能多地收集包含有该词的句子或短语,考察其组合能力和充当什么样的成分;要判定的词在这些用例中意义是否有差别,几个意义之间是否有联系;要看它和哪类词的语法特点最相近,便将其归入哪类词。
词性的分类有哪些?词性分类分别是: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区别词、副词、介词、连词、冠词、助词等。如汉语中,词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实词中又包括体词(指在句子中直接接助词,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一般不受副词修饰的一些词类,与"谓词"相对)、谓词(谓词,用来代替或者展示其客体性质、特征或者客体之间关系的词项)等。体词中又可以分出名词和代词等。
按照是否吸收其它词性的词分为开放词类和闭合词类。
(二)词性的转换。词的原来属性,称为本性。但在某种地方又属于另一种属性,这是它的变性,这叫做词性的转换。
1.形容词转成名词。“有生命危险”“形式主义的残余”“有困难”,这里面的“困难”“残余”“危险”都是名词。
2.动词转名词。“关于XX的决定”“农村调查报告”“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工作”,这些“决定”“报告”“工作”都是名词。
3.形容词转不及物动词。“今天该热闹热闹”“对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宽大”“向组织坦白”,这里面的“热闹”“宽大”“坦白”都是动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关系特别亲密,有些词如“腐烂”“亲热”“清醒”“麻木”很难确定是形容词还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形容词和及物动词界限明确,后面决不能带宾语。
4.“化”,是动词的记号。例:欧化教育。推广电子化。动词是名词的附加语。
带“化”的词有时转变为名词。如: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拉丁化。
流弊:对家庭不应该采取简单化的态度。“公”“私”的斗争激化起来了。应该改为:“对家庭不应简单地采取对立态度”“……剧烈起来了。”
5.“性”,名词的记号。带“性”的词有些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如:慢性、流行性、硬性。
流弊:犯了严重性的错误。都是专门性的问题。一个人盲目性的瞎干。目的性要明确。臭虫的习惯性。这些“性”字都是不必要、多余的。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手法常使读者耳目一新,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词类活用或多或少都与修辞手法相关联。
1.借喻。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能加强语言的谐趣化色彩。
例1:头发经不住长期的“营养不足”,纷纷脱离“工作岗位”,“下海”去了。借用语词趣盎然,远比直接描写他如何废寝忘食、忘我工作要强得多。
例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闰土》)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并无过多地言词解释,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作者心中的隐隐的失落与苦痛,其效果可以说是喻格的神功使然。
2.别解。别解是运用词汇、语法等手腕,暂时赋予词汇以新的意义。或者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赋予某一词语以另外的或常设的意思,即成心歪曲某一词语,将词语的本意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收到特有的后果,这种修辞方式叫别解。别解又叫“改用”、“成语活用”,它分单用跟嫁接两种。
例1:“我看他总编急,他一编报纸,我们大伙儿可要随着发急?!”
例2:学习就是要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是指:一要专心,集中精力;二要虚心,不骄不躁;三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二意”是:留意观察、留意积累。”
词语别用,不仅可以开拓词语的新意,还能在文章标题中造成悬念,产生吸引读者追根究底的磁力,让本来单义、理性的词语变得寓意丰蕴而富于表现力。但是,除非有意识地别用,词语一般不能随意另作他解。
3.仿拟。仿拟是按照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辞格。仿拟所模仿的一般为固定词语或短语,也可以扩大到句子、段落、篇章,甚至语体、风格。根据仿照的对象,仿拟可分为仿词、仿句、仿篇、仿体和仿调。如果模仿的对象是固定短语,如成语、熟语等,有的著作中称为"仿语"。固定短语从构成成分上来说大于词,但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这类仿拟,也以归入仿词为宜。
例1:大道理用清浅现成的话说出来,叫做深入浅出。小道理用晦涩难懂的话说出来,叫做“浅入深出”。没有道理而说些怪话,叫做“只入不出”,地道废话!(老舍《打倒洋八股》)
例2:甲说:“这个周末咱们跳舞去吧?”乙一脸不屑地回答:“跳舞?还跳六呢!别忘了马上期中考试了。”
在特定的语境中,把词语的用法变换一下,很普通的词也常常会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仿拟辞格的使用受一定的条件限制:被仿拟的词语必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且使用时常常需要和原词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表达效果才明显。
4.节缩。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为了使语言简明、音节协调或者其他的修辞目的,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压缩或归并,在古代诗文中是极为普通的一种修辞手法,典型例子如“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中的“诸”是“之于”的节缩。
此外,还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缩用成“投桃报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缩用成“见仁见智”等。
词语缩用主要的目的是使语句简洁精炼、平仄协调等。不过,词语缩用要有一定限度,必须是约定俗成的,任意地缩减原本固定的语素,势必会造成一些意义因素的丢失。
现代汉语的词汇体系是对古代汉语词汇体系的继承与延续,现代汉语虽是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但同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文言词和文言用法,这就为词语缩用提供了一定空间。
5.拆用。词语活用还表现为有些词语的拆用。例如:“排群众之忧,解百姓之难”,就是对“排忧解难”的拆用。
汉语中有大量的离合词,像“站岗”这个词,不仅可以单独作一个整体的词来用,也可通过中间加入别的词拆分开使用,如“站好最后一班岗”等。离合词的这种自由拆合,充分体现了汉语词用法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四)误用
1.名词误用做动词。例:出品了《我们仨》等书籍。形式主义大大障碍了我们工作的推进。“出品”应改成“出版”,“障碍”应是“阻碍”。
2.动词误用做形容词。例:在环境整治中,城区和农村是分别的。张xx怕事败露,阴谋地要把胡校长调去城区。“分别”原是动词,却用作形容词,如果在前面加“有”,把它当作名词,就通了。“阴谋”原是动词,加“地”变成形容词,画蛇添足。
3.形容词误用做动词。例:不断矛盾。每个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幸福地生长,愉快、康强。“矛盾”之前应加动词“发生”。“愉快”“康强”不能做动词,应改为“能在幸福的环境中愉快而康强地生长。”
4.名词误用做形容词。例:他工作很模范。“模范”是名词,有时候做附加语放在名词前面,如“模范工作者”,但它不是形容词,不能做表语。
5.形容词误用做名词。例:形式主义到了一定的高度。应该改为“形式主义到了极点”。“高度”可以做动词的附加语,如“高度发达的工业”,也可以做名词的附加语,如“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它不能独立。
6.副词误用做形容词。例:我曾做过一度的村干部。不知道是怎样的究竟结果。“一度”跟“一次”意思相同,但用法不同:“一次”用作动词之后,“一度”在动词之前。“究竟”的情形也是一样,应放在“是”之前。
7.不及物动词误用做及物动词。例:我们的行动惊慌了TD分子。应改为“我们的行动使TD分子惊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