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显然,“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中央的重视程度,也有着某种政策纠偏的考量。经济运行是一个有序演化的动态过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会议提出了五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我们推进经济稳中向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贫富差距存在较大争议。一些人认为是市场化改革未能到底的结果,半市场半政府的体制导致了大量权力寻租的空间,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日益严重;另外有一些人则认为是市场化过度的结果,伴随着时间的积累,市场会导致有优势的人优势更加明显(马太效应)。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深化对资本运行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在论述资本贪婪性的同时,也指出了资本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的一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刺激了人们获取利益的积极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资本的自由流动,改变了人身依附,社会活力增加,生产力得到发展”,因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资本扩张是把双刃剑。如果资本扩张是有序的,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如果资本扩张是无序的,则会带来垄断,阻碍经济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主要是防止大资本无序扩张。从当前中国发展的态势,已经出现了部分大资本唯利是图、监管套利、扭曲规则、挑战体制等严重问题。这完全违背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资本任意扩张、不受节制、不守规矩,甚至改变规则,那么市场经济发展就会走向非社会主义方向。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防控风险的唯一手段,但却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因此,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对于坚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疫情下的全球产业链将面临重构,其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将明显增加,2021年,我国初级产品的供给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例如,由于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给持续收紧,导致9~10月份国内出现严重的拉闸限电现象,由此中断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居民的正常生活,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在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中,农产品的供给尤其重要。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始终掌握粮食安全,才能真正使得中国人有保障、有安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还在持续增长,因此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粮食安全,并不代表短期内中国的粮食安全会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一种中长期的战略方向,但频发的极端灾害天气和攀升的生产资料价格,以及不断变化的疫情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新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粮食供给保障,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21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新的良好成效。不良资产处置加快,重点省份城商行风险处置进展明显,继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持续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积极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制,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等,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当前金融风险领域仍存在一些持续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较大,不良资产存在较强反弹压力,影子银行风险仍然不可小觑,部分大型企业仍有“爆雷”可能,房地产和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突出,社会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问题有待进一步整治等。防范化解这些重点领域的风险,对于巩固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2022年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应建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对加杠杆行为、债务及金融周期的监测,有针对性地创设政策工具,做好重点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逐步将主要的、重要的、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第五,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将中长期目标执行短期化。我们要辩证看待发展和能耗的关系,要在发展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而不是通过减缓发展来降低能耗。然而,2021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运动式”减碳,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尤其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群体造成了较大影响。
双碳战略是无比正确的,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助推器。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以牺牲发展和社会生活质量来减碳。落实“双碳”目标是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简单地把碳达峰碳中和理解为“非煤化”。如果过快地去煤化,很可能会影响电力供应稳定性,从而对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干扰。毕竟电力是整个经济体系与社会生活运转的基础。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因此,从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负相关关系,“双碳目标”可通过绿色转型增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积淀,此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总的来看,2022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我国即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发展阶段中,我们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对这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高质量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