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10年,中国银行带着复兴民族金融的使命而来,在新中国的旗帜下涅槃重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焕发生机,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可以说,中行的110年恰是中国民族金融复兴的一个缩影。
在这本特刊中,几个关键节点所发生的历史故事,高度浓缩了中行110年发展历程。
20世纪初,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风雨飘摇,外国资本大量涌进国门,扼住了中国金融和财政的喉咙。中国银行的前身户部银行,作为第一家国家银行,从一诞生就担负起了『以中国之银,供中国之用』的使命。
1912年在辛亥革命大潮中,中国银行应运而生。从抗拒袁世凯政府的『停兑令』,拯救中国金融于崩溃边缘;到积极吸收侨汇,支援抗战前线;再到抵制蒋介石政府外汇移存,保护民族财产……中国银行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身也在战争的炮火中日益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被顺利接管,立志要建成面向海外的外汇专业银行。中国经济百废待兴之时,中行积极稳定金融物价,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并充分发挥融通世界的优势,帮助中国恢复了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合法地位。
改革开放奠定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也正式开启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新篇章。
1979年的拨改贷是整个银行业改革的起点。随后,中央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离,『银行要办成真正的银行』。上世纪90年代设立政策性银行,金融领域进一步实现政企分离。20世纪末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为商业银行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奠定了基础。2003年年底开始,几家国有大行先后设立股份公司、引入境外投资者、上市。
在这30年里,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大一统银行体系中的外汇业务的工作部门,蝶变为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2010年年末)的全球大行,资产质量好于世界领先银行,平稳渡过了两次大的全球性危机,并且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整个银行业来看,不良贷款余额普遍上升隐藏着信用风险,金融创新不足导致业务同质化,利差缩小带来了经营压力,内部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些挑战意味着,银行业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经历『二次变革』。
就在这时,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金融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项重要原则,并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项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中行不断深化改革,并在金融开放中顺势而为,加快全球化布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助力实体经济、服务『一带一路』、成为唯一的『双奥银行』、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驰援疫情防控……在履行国有大行的责任和担当中,实现了又一次蜕变。
到2020年年末,中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约1.6万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位居全球第四。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行总资产26.23万亿元,利润增速保持双位数,被公认为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
当下,国际国内经济进入新周期,人民币逐步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对外资进一步开放,竞争日益多元,110岁的中行将持续迎来新机遇新挑战。
祝愿中行初心不改,续写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