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民族金融的旗帜:从抵制“停兑令”到支援抗战
2022-01-27 21:34  浏览:11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在辛亥革命大潮中,1912年2月5日,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银行扛起复兴中华民族金融的旗帜,抗击北洋政府“停兑令”、吸收侨汇支援抗战、用金融支持实业救国。其间,中国银行伴随中国银行业砥砺前行,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跨越发 展。

以中国之银,供中国之用

在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有这样一座彰显民族风格的大楼—外滩中行大楼。

在众多外国风格建筑中,这座唯一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主持联合设计、自己建造的中行大楼,伴随中国银行业经历百年,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银行业拼搏史的生动写照。

中国银行前身是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为“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银行于当年2月5日,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旧址庆祝成立并开始营业。


当时,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即刻上书孙中山,建议“就原有之大清银行改定名称,重新组织,作为新政府中央银行”。呈请得到迅速批准,要求“先行开办,克期成立”。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中央银行职能,发挥金融中枢作 用。

山雨欲来,风已满楼。在中国银行业百年征程中,1916年北洋政府的“停兑令”给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带来重击。北洋政府时期,由于财政收支拮据,同时为了对付南方讨袁革命军,北洋政府大肆印钞,军政费用的急剧增加引发了通货膨胀和市民恐慌,军费开支浩大,民众挤兑现象严重。1916年5月,北洋政府不顾百姓利益和金融安危,公然命令中国银行不得兑现发行的纸币,不准付现应付款项,从而引发金融史上的停兑风波。

接“停兑令”后,中国银行上海、南京、汉口、山西等地分行旗帜鲜明地强力反对“停兑令”,又机智灵活地妥善应对处理,努力维护中行信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了百年中行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与副经理张嘉璈坚决认为,银行决不能停兑。若遵照命令执行,则银行信用扫地,中国金融也将崩溃。在风口浪尖的危机时刻,中国银行坚决抵制,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出发,在《申报》刊出抗击停兑的公告,声誉大振。

为了减少民众损失、维护中行信誉、保持市面稳定,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谈荔孙在接到“停兑令”后,立即找到江苏省实际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冯国璋商议对策,主张在江苏省内有限制兑现印有江苏字样的中国银行钞票,并得到了支持。

沐浴战火的金融脊梁

在中国银行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中,一封信件记录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敝路军自奉命抗战以来荷蒙海外侨胞慰勉有加、热烈援助、慷慨输将予我全体指战员精神上、物质上无限之鼓励与支持。更蒙贵行代为转汇,诸费清神,钦感之。余益当加倍奋勉,为国效命以副期望……”信的落款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泛黄的纸张上,字迹依然清晰。

举国抗战,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侨汇成为了购买战略物资用汇的最重要来源。当时的华侨所在地区纷纷加强外汇管制,而部分侨眷又住在战区或沦陷区,这使得侨汇的揽收和解付工作困难重重。

中国银行作为枢纽渠道,利用海内外汇兑网络,积极吸收侨汇、经收捐款、募集公债,将全世界华人华侨以及全国各族各地的捐款,源源不断送往抗日前线,在平衡政府外汇收支和团结侨胞、侨眷参加抗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当时,为了进一步吸收侨汇和战时需要,中行在海外陆续增设了18行处。1938年起,中行在缅甸设立仰光经理处和百尺路、瓦城、腊戍分理处;在越南设立海防分理处和河内经理处;在印度设立加尔各答经理处和孟买、新德里、卡拉奇、葛林堡分理处;在新加坡成立分行后又设立大坡、小坡等经理处和分理处;增设澳大利亚雪梨(悉尼)经理处、利物浦分经理处、古巴夏湾拿(哈瓦那)经理处……这些机构大大有助于同盟国之间人员、物资、情报和资金的沟通,有助于广大华侨支援国内抗战。

1939年,中国银行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额的14%,1941年增至46%,此后长期保持在50%左右。抗战期间,中国银行利用多年国际化发展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了收转海外华人救国汇款的重要通道,对整个抗战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曾记录:“敌陷厦门……各地原有银行或缩或停,一部分信局乘机取利……幸中国银行负起责任,遍设办事处与闽粤各地各城市乡村而谋求补救。款无论多寡,地无论远近,路无论通塞,皆乐予收汇,而汇水有甚低廉。”

金融战线上的实业救国

百年变迁,不变的是金融报国的初心。抗战时期,中国银行虽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但其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的价值追求并未改 变。

20世纪30年代,时任中国银行烟台支行经理兼张裕酿酒公司总经理徐望之力挽狂澜,重振张裕酿酒公司,并注册“解百纳”商标,在金融战线竖起了“实业救国”的大旗。

张裕酿酒公司由爱国华商张弼士于1892年创立,是中国著名的民族酿造企业。但随着1916年张弼士病逝,公司由盛转衰。本着实业救国的初衷,自1923年起,中国银行给予张裕酿酒公司贷款支持,至1932年6月结欠51万元。1934年7月,经法院裁定,中国银行正式接管张裕酿酒公司,徐望之兼任公司总经 理。

面对资不抵债、生产停滞、困难重重的企业,徐望之下决心帮助企业扭转困局,寻遍专业人士,解决葡萄栽培、酿造技术等专业问题。其间诞生的“张裕解百纳”是中国人酿造的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至2020年年初全国销量已突破5.6亿瓶。

发布人:5d6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