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数据显示,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例重症病例,29万~65万例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病例。
11月1日是“世界流感日”。《健康报》特别策划了系列专题报道,围绕流感的防控形势与政策、应对策略与经验等话题,对权威专家进行了采访。
受访专家
蒋荣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冯录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赵晓东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彭劼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开始,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小病”带来大负担
流感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冯录召指出,人类虽然已经和流感病毒抗争多年,但对病毒整体特点的认知仍需积累经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测算,全球范围内每年感染流感的人数超过10亿,因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9万~65万。”冯录召指出,流感作为一种季节性流行的传染病,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不尽相同。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为流行季,南方地区除冬春季外,夏季也会出现流行高峰。
尽管有大量研究证明,流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由于人群普遍易感,且部分患者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因此,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同样不可小觑。赵晓东介绍,流感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季节性疫情,并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大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我国每年因流感样疾病就诊的病例数达340万,门诊负担464~1320元,住院负担9832~25768元,流感相关死亡8.81万例。
政策工具不断完善
蒋荣猛指出,我国流感防控意识逐步提升,防控措施也日渐完善。虽然每年的流感防控政策都根据当年疾病流行情况有一些调整,但从流感防控策略来看,减少发病、减少传播、减少重症是不变的主题。
2020年11月,为进一步提高流感规范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原有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形成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简称《诊疗方案》)。《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儿童流感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了流感抗病毒药物使用方法,对轻症流感中医辨证治疗予以进一步完善。新冠疫情后,我国在传染病防控策略上开始从单病防控转向多病共防。随着我国传染病检测能力的持续提升,将更多病原进行共同监测和防控,从而提高防控效率,正在成为发展趋势。“从长远的角度看,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在常规防控阶段,提升防控能力也是必要之举。这种防控能力的提升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提升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二是要提升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三是要提升传染病大流行的应对准备能力。”冯录召说。
防治选项越来越多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接种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今年8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更新和修订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该指南指出,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减少流感相关门急诊、住院和死亡人数,进而降低治疗费用,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国内多地采用前瞻性队列、流行病学类试验和模型研究等发现,老人、儿童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均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为了对流感的全球大流行做好快速响应和应对准备,WHO在全球设置流感监测与应对系统,包括我国国家流感中心在内的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采集各国流感病毒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和抗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了解全球流感活动情况。每年2月和9月,WHO会分别召开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疫苗毒株推荐会,为全球流感疫苗生产提供参考。鉴于接种疫苗在流感预防中的重要作用,WHO建议各国将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率目标设定为75%。
“在人群中大规模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赵晓东说:“理想情况下,疫苗应在每年10月底之前接种,并在整个流感季节为所有未接种人群提供疫苗接种。卫生保健工作者和护理人员也应每年秋季接种疫苗,这样做既可以有效保护医护人员,也能减少流感病毒传播。”
为更好地指导公众科学认识和预防流感,提升防护意识和健康素养,逐步提高重点人群的疫苗覆盖率,该指南提出,各级疾控中心要积极组织开展科学普及、健康教育、风险沟通和疫苗政策推进活动,组织指导疫苗接种时,应重点把握好剂型选择、优先接种人群、接种程序、接种禁忌和接种时机等技术环节。
随着药物研发不断取得进展,临床抗流感药物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仅从抗病毒药物来看,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和拉尼米韦、玛巴洛沙韦等采用不同原理、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在近期的临床实践中,彭劼的医学团队发现,一些新药如玛巴洛沙韦在患者感染早期抑制病毒繁殖方面具有优势,患者依从性更好,甚至在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患者感染家人的比例也更低。彭劼说:“尽管与之相关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正在进行,但目前临床观察到的结果,在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领域至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文:天文
编辑:刘立夏
审核:刘平安 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