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犯了罪的人关进监狱,让他们受惩罚、吃苦头。”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对监狱民警来说,对罪犯并不是“一关了之”,而是要教育矫正,让他们成为合格守法的公民。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没有期盼、没有念想,毫无改变自我的内驱动力,还对判决心存不满的服刑人员。
“不要老想着释放那天,牢底坐穿是肯定的。”因为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关押在上海市宝山监狱的阿林(化名)对未来几乎是绝望的。阿林想要活下去,想要重获自由,可又觉得希望渺茫……于是,在服刑之初,监狱民警看到的是一个焦虑、暴躁又迷茫的阿林,对他的改造之旅也由此开始。
年过六旬的他为“报复”违规违纪
老秦因为合同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2019年到周浦监狱服刑后较快适应了改造生活。在民警印象里,老秦的性格有点闷,不像有些诈骗类罪犯那样“口若悬河”,平时也较为遵守监规纪律。除了因年纪大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身体问题需要注意,老秦并不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然而,2022年8月的一天,老秦突然和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执,并打了对方。民警及时介入制止,未发生严重后果。
老秦的行为严重违反监规纪律,按照相关规定,被处以严管,由严管监区民警对他进行至少三个月的教育矫治。严管监区民警王世君在此期间担任老秦的主管民警,负责对他日常改造教育和管理。
到严管监区的老秦并没有民警想象中的那么“气不顺”,他承认自己有错,服从民警管理。但在民警看来,老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我打人是我不对,我认错,但是是他先惹我的!”无论是对原监区的民警,还是严管监区的民警,老秦都固执地认为是对方有错在先,称是对方在之前的生活中就存在言语挑衅、肢体小碰撞等“惹”他的行为,这次他不过是“反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无论对方是否真的存在故意挑衅等行为,老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对的。”王世君表示,这也是部分因为违纪被严管的服刑人员的“通病”,他们往往因为自身性格特点以及错误的认知而采取非理性方式解决矛盾。严管监区民警不仅要让违纪服刑人员意识到行为的错误,也有义务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帮助他们学会思考,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化解问题、表达诉求。
人都是有情绪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客观存在,无法改变。只有正视问题,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才能真正弃恶扬善,重塑自我。作为监狱中级矫治师,王世君认为,要教育矫治服刑人员,首先要建立信任关系,从倾听开始。
“不管他说得对不对,不妨先听他说,再去引导,这样既有利于服刑人员的情绪管理,也助力教育矫治工作。”王世君说,“虽然不少服刑人员因为较复杂的社会经历,在改造中的确存在一定欺骗性和伪装性,但不能因为身份标签就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不想让姐姐担心”成为改造动力
根据介绍,周浦监狱严管监区对违纪服刑人员的矫治至少为期三个月,分为静思、规训、向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侧重的教育矫治内容,而要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都必须经过转段评估,最后还要通过分流评估才能回原监区服刑。
对“静思”阶段的老秦,王世君时不时“嘘寒问暖”,关注他的身体、思想动态。时间长了,老秦也逐渐对这个愿意听他说话的民警产生信任感。老秦告诉王世君,他的性格比较闷,平时不会和别人多沟通,但脾气也比较犟,尤其是遇到“挑事”的绝不会退让。这些特点在他的心理测试结果中也都得到印证。
虽然老秦在严管监区的改造表现比较稳定,但王世君认为,老秦要改变的并不仅是遵守监规纪律,而是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要让一个人主动改变,必须要有动力,哪怕只是一件小事。
因为老秦的文化水平有限,王世君和他的谈话总是以拉家常、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有一次,王世君和老秦因为铁皮青蛙玩具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老秦年轻时曾做过铁皮玩具生意,而王世君小时候则喜欢玩这类玩具。顺着话题,王世君和老秦聊到了他的犯罪经历。
这不是老秦第一次服刑,此前的他就因为诈骗吃过十多年官司。2005年刑满释放后,老秦稳定生活了一段时间,还在朋友、家人的支持下,开过饭店。可也就是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老秦结识了新朋友,迷上了赌博,结果把家底输光,还欠了很多债。为了还债,想要翻身,老秦需要大笔钱,他把脑筋动到了自己拆迁安置的期房上。一房多卖,骗钱还债、赌博……最终再次锒铛入狱。
因为特殊的人生经历,老秦一直没有成家,他的父母早已去世,只和一个姐姐还有联系。服刑后,老秦也会给姐姐写信,偶尔拨打亲情电话。
王世君了解到,老秦这次被送严管,没有和姐姐提起过。老秦觉得姐姐年纪大了,还要帮忙照顾第三代,不想让她担心。
老秦对姐姐的态度给了王世君“灵感”,姐姐是老秦唯一的亲情支持,是否可以鼓励老秦把家人的关心和期盼作为前进的动力?
王世君就事论事地分析老秦此次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并问老秦:“你也知道姐姐会担心你的情况,如果你以后每次遇到矛盾都是‘宁愿自己付出一点代价,也要报复对方’,姐姐知道了会怎么想?你的所作所为是否会拖累家人?”
老秦没有回答,思索着,沉默着。
王世君没有催促老秦给出答案,“给他一段时间思考和体会,效果会更好。”王世君说
学会“遇事要冷静”还劝阻他人打架
老秦在严管监区期间,有其他严管服刑人员陆续通过考核,分流回到常规监区。一直留心观察老秦的王世君明显感觉到老秦的情绪变化——他有些“羡慕”。于是,王世君及时跟进针对性教育,引导他深刻正确认识自己的违纪行为,认真书写材料,争取通过分流评估。“你的态度将决定你的出路。”王世君告诉老秦。
书写悔过书、认错书、保证书、思想汇报,做出赔偿计划……在经过约半年的教育矫治后,老秦终于做好了接受考核的准备。今年2月中旬,老秦通过了分流评估考核,可以回归原监区继续改造服刑。
老秦回到了原监区后,王世君虽不再担任他的主管民警,但为了更好地落实矫治措施,确保矫治目标的一致性和工作的连贯性,按照严管监区的跟踪回访机制,王世君会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的改造表现情况。
王世君了解到,老秦回到原监组后,公开做了检讨,讲述自己通过此事吸取的教训,明白了冲动不能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
虽然认错态度诚恳,但老秦也有自己的担心,他怕自己会因为曾经的违纪行为招来偏见和冷眼相待。在回访中了解老秦的担心的王世君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打工者一直很努力地表现自己,渴望成功,想给别人,特别是家人留下好印象,证明自己足够优秀。他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他,一旦表现不好就会被看不起,这种感觉越强烈,也就越拘谨,以至于他无法与正常人交往。最后,非但没有成功,还很糟糕,连家也不想回了。
“你不是演员,其他人也不是观众,有时候只是你自己盯着自己,一刻也不放松地盯着,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王世君的话让老秦豁然开朗。同时,王世君向老秦建议,可以申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弥补曾经的过失。
后来,老秦逐渐适应新的服刑环境,没有再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在监房里还会主动做一些打扫卫生的事。今年7月,有两名服刑人员因为琐事发生争执,眼看矛盾就要激化,同监组的老秦及时上前劝阻了两人,让他们冷静,避免了事态恶化。
“遇事冷静思考,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老秦用行动证明,他是真的听进了民警的话。
对老秦的种种改变与实际行动,王世君很欣慰。不过,他也知道,教育矫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老秦这样刑期长、年纪大,又缺乏家庭支持的服刑人员,面对漫长的刑期难免会感到迷茫,出现反复。
“对于这样的服刑人员,帮助他树立改造信心,规划好刑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目标即使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但可以先打好基础,逐步推进,让他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摆正心态。”王世君说,“让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是监狱工作的重要理念,不仅有利于监管安全,也能帮助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1、文学疗愈 文化修行——与作家面对面
2、第十个国家公祭日,他们在“四行仓库”弹孔墙前伫立…
3、@罪犯亲属、监护人:上海监狱2023年12月会见日安排有调整,请以此为准!
审核:汤颖杰
编辑:卫旭佳
来源:上海法治报 徐徐荔
周浦监狱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