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看问题难免保守。这样做,有一个好处,结果不如意也不会太失望。
今年夏天,在一个实时播报电影票房数据的直播间,有幸结识了一群封神的自来水。
“票房20亿,闻太师回朝”。
是片方刻意的营销策略还是影迷自发形成的意识共识,已经不重要了。《封神》影迷不断安利,二刷三刷甚至N刷后,8月13日,步履蹒跚的《封神》票房终于达到20亿。那一刻,我也在直播间里。
我“get”不到他们看“太子穿财神裤衩”,期待“于适龙吸水”的那种兴奋,但我真心替他们高兴,毕竟之前的一个礼拜里,我见证了他们的种种“疯魔”。
我喜欢直播间里的那些自来水,越喜欢他们,就越反感乌尔善,越反感《封神》的出品方。随着喜欢的加深这反感也越强烈。
《封神》的质量如何不做评论,毕竟我没看这部电影。但《封神》确实是暑期档的一个“话题”。
在我看来,《封神》最成功的地方是圈起了一批封神的死忠粉,其中的一些甚至“疯魔”化了。
高举着反流量标签的《封神》,造就了一个流量:“质子团”。贴着反饭圈文化标签的电影,却依靠饭圈化得以支撑,喘息,最后,成了饭圈文化最大的受益人。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乌尔善说,第二部和第三部剪辑完成了,只等着做后期,明年和后年一定会和大家见面。
作为局外人,我一直在想:20亿,就真的能迎闻太师回朝吗?
乌尔善是有浪漫主义情节的,做艺术的人,身上多少都有这种气质。我相信乌尔善是真诚的在做电影,有野心,真心要做一部伟大的电影。
但是,闻太师能不能回朝,乌尔善说了不算啊!真正掌握闻太师命运的,恰恰是那些“疯魔”自来水口诛笔伐的资本啊!
你讨厌的人掐着你的脖子!你还得为了他拼死拼活,幻想着他跟你讲情怀有理想!
无奈又悲哀吧!
封神是否收回成本不得而知,可以预料,哪怕收回了成本,投资回报率并不高。资方眼里,这并不是一个好项目,或者说这个项目的盈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是否投资第二部,是摆在每个资方面前的问题。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资方,见好就收还是继续豪赌一把!
《封神》好看,毋庸置疑。超过20亿的票房不是随便哪部影片能达到的。
但是这20多亿的票房是有水分的,剔除了粉丝N刷之后,有多少实际观影人数呢?可能不会太乐观。
第一部可以凭借“太师还朝”的执念,N刷的粉丝带动票房,第二部靠什么呢?他们还有动力继续刷N下去吗?
前期低票房被粉丝归咎于影片的宣发,在我看来多少有些片面。不可回避的是《封神》的题材,不具备普世性。
乌尔善肯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选择费翔出演纣王,期待费翔的影响力撬动中老年观影群体!但效果并不明显。
爱《封神》的人,依然为它疯魔,爱搭不理的人对它依然无感。
换了宣发就一定会好吗?说句封神粉丝不爱听的话,但凡《热烈》能扛打一点儿,《封神》早就凉了。
资方不会像粉丝一样狂热。完整的数据分析出炉之前,是否投下一部难下定论。
再从电影的制作周期来说,封神第二部应该比第一部的特效多得多。以乌尔善的尿性肯定不会做什么五毛钱特效。
高质量的特效是拿时间和金钱堆砌起来的。一秒钟的特效可能需要渲染十几天。所谓慢工出细活。这就决定了电影制作的周期会非常长。《流浪地球2》历时4年,刨去立项和拍摄,后期制作应该花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更不用说特效难度和规模比《流浪地球2》更大的《封神》了。
所以,无论从资本还是制作难度上,《封神》第二部都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项目。
《封神》的粉丝应该给制作团队时间。老话说:好饭不怕晚。
多一点等待,收获的果子可能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