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听着歌读故事更有感觉~
病床上的他,
让我们既感动又心疼
王丽 李彤 王勇 鹿振辉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早晨,我跟护士长一起转病房,看到一个小伙子,胖胖的,插着经口气管插管,双手约束在床旁,眼睛无力地睁着,像是要睡着了。我看了一眼他的基本资料:曹某,28岁,重症肌无力(全身型)恶性胸腺瘤切除术。
接班后,我得知他还有抑郁症,吃着抗抑郁的药,这样的患者多有脱管倾向,需要格外注意。我一边按部就班地为他做着护理,一边安慰他说:“你好好喘气,等能拔管了,就把你的手解开。”他点点头。
几天后,经过评估,我们帮他把手解开,希望他能舒服一点,并告诉他:“手给你解开啦,嘴里的管子很重要,千万不能自己拔,非常危险……”
他特别怕热,即使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了,刚给他擦完汗,他很快又汗如雨下。我们让他家属送来手持小电扇,他总是拿着小风扇吹风。有时候,我们在他床边说好热呀,他还会举起小电扇给我们吹吹。
经过一周多的治疗评估,他做了气管切开。有时候,他不用写字,我们看他的口型也可以交流了。慢慢地,他和我们熟络了。我们都把他当弟弟一样对待,他也非常配合治疗。
他越懂事,越让人心疼。有时候看他心情不好,我们都会陪他聊聊天,安慰他说,我们收过许多像他一样的患者,有的比他年纪小,有的比他病情重,最后都治愈出院了,他一定也行。即使这样,他的心情还是很低落,露出很勉强的微笑回应我们。
有时候设身处地想想,如果自己是他,可能早就崩溃了,明明是活力四射的年纪,却只能天天躺在病床上,日复一日。
后来,他脱离了呼吸机,慢慢由高流量吸氧过渡到加温加湿吸氧,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他终于可以转到专科病房了。本以为我们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他因为病情变化再次转入ICU。大家知道他要来,特意提前撤掉气垫床,因为他说过气垫床不舒服。经过抢救,他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有点精神了,拿起写字板在上面写道:“我想你们了,这次可不可以住到我能跳舞了再走。”这一天我不在岗,听同事说起后,忍不住笑了,心里暖暖的。在接下来的治疗中,他虽然很配合,但我们仍能看出他的沮丧和无助。康复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他已经很努力了。通过心理科医生的会诊,他的情绪波动有所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终于又能脱离呼吸机了,头发也长长了。我们联系了理发师周日帮他理发,可他问我们能否周一再理,在写字板上写道:“周一是统一洗头的日子,周日不用专门给我洗头。”看了他写的这些,我们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动,又心疼。我们对他说:“没关系,我们随时都可以给你洗头!”
慢慢地,他的病情越来越稳定,气管切开处也换上了金属管,自己可以堵着管说话了。一天,科里的医生给了他一块软糖,让他试着嚼一嚼,咽下去,同事要把这一刻记录下来。咽下去之后,他冲着镜头笑了笑,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他住院这么久以来第一次吃东西。护士长给同事们看这个视频,分享着喜悦。此时此刻,我们不是医生和患者,而是并肩作战取得胜利的战友。
又过了几天,他终于可以再次转出ICU了。我们跟他开玩笑说,快给我们跳个舞吧。他腼腆地笑笑,说等出院了来看我们。过了几天,门铃响起,同事们赶紧跑出去,他今天要出院了,来跟我们告别。看着他从轮椅上站起来,走了两步,我们的鼻子酸酸的。他笑着说,在医院一共住了60天,瘦了30斤,减肥都没有这么快。
最后,我们站在一起合影,他比了个胜利的手势。看着他康复出院,我们打心眼里开心。他让我们感到,我们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
文:北京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 王丽 李彤 王勇 鹿振辉
编辑:张昊华 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