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挑大梁’检察机关在行动”特别报道
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经济大省要担负起“挑大梁”的重要使命,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即日起,《检察日报》推出“服务保障‘挑大梁’检察机关在行动”特别报道,深入报道经济大省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检察职能,积极服务保障地方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创新发展的努力和成效。
在“蓝色良田”上耕海牧渔
——福建省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纪实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
福建,一片与海共生的土地。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做好“海”的文章。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放眼东南,“海上福建”新蓝图按下建设“快进键”。
牢记总书记嘱托,福建省检察机关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共生理念,以司法办案为路径,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力量,省检察院“服务保障海洋强省建设”的一条条举措,激荡出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蓝色动能”。
春暖花开时节,记者行走在面朝大海、春意融融的八闽大地上,看“蓝色良田”耕海牧渔,美丽海湾游人如织,从潮涨潮落声中,听“检察人与海”的故事。
法润千帆,渔家灯火暖未来
新时代,当福建吹响海洋强省的嘹亮号角,检察机关如何立足天然资源优势,在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
当晨曦染红闽江口,在“世界渔都”、全国海洋大县连江县,一支专注于“大海”的检察团队开启新一天的护航征程。
“海连江而浩浩,卫百姓之晏宁。”连江县检察院检察长陈冰说,在这里履职,全体检察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海洋使命,“我们打造‘靖连安蓝·护远航’品牌,从渔家灯暖到打响‘世界渔都’城市IP,检察机关倾力做好‘渔’的文章,全链条服务保障海洋产业发展,护航人海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我出海捕鱼不担心越界,家中老小生活也无忧,目光尽头有一盏灯火等我归来。”3月11日,法治中国“三微”作品《出海》在央视展播,生动呈现连江县检察院携手司法部门破解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经常性跨区域“出海”难题。
对普通渔民来说,扬帆出海、鱼虾满舱再正常不过,而对涉海社区矫正对象而言,出海受限将失去收入来源,面临生活困境。如何帮助他们合法出海作业,感受“管得住人”“安得了心”“暖得了家”的司法温度?
连江县检察院依托办案特色,创建“海之矫”数字检察监督系统,通过“看住船”实现“盯紧人”。近日,记者走进该院,海洋检察展示厅LED屏上“海上连江一张图”正跳动着数字脉搏,这不是普通的数据看板,而是检察机关协同社区矫正部门为涉海社区矫正对象打造的“电子围栏”。
“看!这艘闽连渔xxxx号正在黄岐湾作业。”检察官轻点屏幕,卫星定位红点显示在蔚蓝的海图上。渔船动态、养殖区分布、海上气象实况、乡镇船舶轨迹……多个图层像透明的绸缎叠加,构成实时更新的海洋生态图谱。
“‘海之矫’数字检察监督系统推动社区矫正海上监管实现从‘线下治理’到‘云上监管’转变。”陈冰介绍,这一监督新模式,解决了涉海社区矫正对象出海作业、远洋捕捞问题。
从“海之矫”到《出海》,“靖连安蓝·护远航”检察品牌效应不断显现,连江检察用法治智慧解答实践命题,让法律监督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答案,写在渔民的笑脸上,刻在浪涛的褶皱里——那是“管海更护人”的检察初心,是“法润千帆”的蔚蓝承诺。
有福之州,向海图强。
2025年,福州市检察机关开展“海上福州·检护蔚蓝”专项行动,响应福州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聚焦“产业强海、科技兴海、以港通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福州市两级检察院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海案件的法治力量,如同交错的洋流,浸润着这座海洋城市的蔚蓝肌理。
——聚焦鳗鲡、大黄鱼、鲍鱼、对虾、紫菜、海带等优势特色品种,积极发挥检察职能,护航生态高效养殖业、智慧型精深加工业发展壮大,护航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服务保障福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法严惩水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违法犯罪活动;服务保障漳港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建设,依法严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刑事犯罪。
——构建“三个一”服务企业模式,“点对点”深入福州软件园海洋经济科创高地,以及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可门临港产业基地、罗源湾北岸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环松下港区食品产业基地等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了解企业法治需求,精准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关切问题,更好地挺进“深蓝”、深耕“蓝海”,向海向洋向未来。
人海和谐,守好“海上粮仓”
海是福建人的“饭碗”,也是福建人的“出路”。
位于福建东南部兴化湾的南日岛,是福建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盛产的南日鲍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有“海上鲍王”“海中黄金”的美誉,畅销海内外。然而,海域违规养殖却是南日岛发展的“绊脚石”。
针对部分养殖户占用航道、超密度投苗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问题,莆田市秀屿区检察院近三年来共办理涉海洋公益诉讼案件49件,督促相关部门清理违规养殖区600余亩,促进海岛海域合理开发利用、海上养殖向生态绿色发展。
今年1月8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干警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南日岛养殖区调研鲍鱼养殖生长环境。
秀屿区检察院检察长吴晓丹介绍,在法治护航下,南日鲍产业加速向现代化转型。在这里,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已然成型。2023年,南日镇凭借鲍鱼产业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年产值突破10亿元。“品种、品质、品牌,我们的招牌更亮了!”养殖户陈振加的感慨道出产业良性发展的底气。
心怀星辰大海,福建检察官读得懂潮水涨落的道理,办案的逻辑不止于破与立的统一,更有严格司法与人间烟火的共鸣。
进入4月,云霄县渔民汤某放心地在养殖区采捕花蛤苗,但在几年前,这个时期进行的采捕活动却有“非法捕捞”的嫌疑。彼时,汤某等11位渔民因在伏季休渔期采捕花蛤苗,被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
“花蛤苗必须在4月至6月采收分苗,否则会因苗种密度过高导致缺氧死亡,养殖户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渔民在自己的养殖区采捕人工花蛤苗,是合法养殖生产,不是非法捕捞行为。”云霄县检察院检察长林宏杰带领办案团队深入走访调查,举行公开听证,厘清法律关系,准确把握定性,最终对该案作不起诉处理。
不久后,公开宣告不起诉决定和以案释法现场会在渔港码头举行。渔民们奔走相告,称检察院的一纸决定好比“定心丸”,让他们安心养殖,生产信心也更足了。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
长达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彰显着福建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海洋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闽一览碧水银滩,看山看海看蓝天——
从霞浦海岸的辽阔无垠到平潭岛的礁岩耸立,从湄洲湾的浩渺波涛到鼓浪屿的诗意风情,火爆“出圈”的滨海文旅,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在厦门同安,绵延50.6公里的环东浪漫线犹如一条翡翠玉带镶嵌在海岸边。然而,浪漫线上的一片海域,多年前却是杂乱的滩涂地,海滩淤泥污黑发臭、岸上杂草丛生、海域养殖无序发展。这片滩涂海湾美丽蝶变的背后,有着检察机关协同相关部门的倾心守护。
丙洲是位于同安湾的传统渔村,渔业一度较为发达。厦门市同安区检察院经勘察发现,丙洲海域附近滩涂四处可见编织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在岸滩,有人放置地笼,绵延海岸线数百米。该院依法立案后,向相关部门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修复生态,还海域该有的模样。
以海域综合治理为引领,曾因垃圾堆积导致海岸被侵蚀的“创伤”一点一点得到修复。环东浪漫线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成为片区发展文旅经济的重要载体,渔旅融合也让周边的一些村民端上了旅游“饭碗”。
同安区检察院检察长戴静介绍,为守护海洋生态环境,该院与公安机关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构建“刑事打击+公益诉讼+生态修复”一体闭环海洋保护治理大格局。该院会同区法院、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合作,设立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打造“生态司法+碳汇交易”直通机制,认购的蓝碳用于修复海洋生态,助力海洋产业振兴。
涉海案件从办理到治理,普遍跨部门、跨海域。为此,福建省检察机关探索建立非法占用海岸线类案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厦门、宁德通过府检联动、海湾陆岸并治,沿海七地检察院跨区协作等机制,形成多维发力、协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大格局。
海有千钟粟,更有“黄金屋”。
从守护传统养殖业到护航涉海新兴产业,从保障海洋产业发展到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频共振,福建省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赋能“蓝色经济”蓬勃生机。眼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海域上,法治与发展的协奏曲正愈发激昂,奏响着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福建乐章。
有了检察守护
“闯海人”干劲更大了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副会长、
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兰平勇
我生于渔村、长在渔村,11岁就跟着爷爷在海边捕鱼,祖祖辈辈都是向海而生、以海为家的“闯海人”。大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片蔚蓝的海洋经济热土上,福建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在服务保障“海上福建”建设、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大局中,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长效的涉海检察工作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产业司法保护,让法治的触角延伸至每一片海域、每一处渔港,真正把“海”的文章做深做实。
对于涉海企业而言,检察机关的护航如同“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浪潮中有了更坚实的依靠。从“小舢板”到“远洋巨轮”,如今,海洋经济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司法保障更加有力,我们“闯海人”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我坚信,在检察机关和职能部门的倾力守护下,福建海洋经济一定会越做越大、越来越强。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作者:张仁平 雷闽娟 郑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