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是近几年资本关注焦点
生命科学是当前和未来世界科技主阵地和前沿学科,而生物医药创新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它也是全球制药行业增长快、空间大的细分领域之一,也是目前国内研发水平接近国际水平的领域之一。整体创新药行业在政策红利与基本面双重利好作用下再度站上资本市场投资风口。
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头部企业市值达到5000亿,甚至万亿元市值,将是大概率事件。一方面,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有利,医药研发创新风起云涌。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医药科研团队回国创业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社会资本加速向国内医药领域集聚,国内企业新药申报和批准数量逐年增加。
二是从业者融合加上专业背景的加持。从创业者既往的从业背景看来,主要群体大致有三类:科研院所,大型药企,以及CRO。
科研院所的PI创业做新药自90年代起就不乏先例,近年大量海归的千人和青年千人更是提升了这个群体的规模和层次。PI手上握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能够有些研发更具前瞻性的新型项目。但同时,PI大多在公司运作、商业沟通方面短板明显,其多采取的兼职身份在公司发展后期也往往会遭遇瓶颈,公司发展规模会因为思维角度不同而被限制。
大型药企出来的资深科学家,熟悉药物研发流程和商业规则,一般来说是投资机构较为青睐的创业者,其中还有不少可以从前东家批准的项目资源。再结合学术界的PI,其管线的突破性可能更胜一筹。另外,大型药企研发机构分工明晰的特点,使得其中不少科学家熟悉从新药研发局部到全流程。
还有部分创业者可能来自于CRO企业,对研发的某些环节,如化学等方面更加专业,不过由于存在乙方的惯性思维,可能对整个新药研发链条的全局视野相对薄弱,尤其对后期研发工作相对更加陌生。
说投资就是投人,的确如此。越是早期的项目,无论是技术风险或是市场风险,均难以避免的,相比之下,团队成为投资人更加注重的评估要素。
企业CEO,掌握企业命脉的“掌舵人”
一般来说,新药研发的创业公司,需要在化学、生物、临床等各职能都要有资深角色的配置,还需要有一位CEO专职公司运营。而CEO这个位置,更加需要丰富的经验,拥有深厚的资源及创新药发展的模式思维。
以领康集团为例,其优点在于拥有FDA下属的真实数据研究院特聘专家,与美国一家著名上市公司形成紧密合作,把一批成熟创新药品种的亚洲权益引入领康集团,打造了独特的多肽药创新平台。而其CEO姜桥女士,更是深谙药企发展和终端需求的医药行业“老兵”。
姜桥女士,系南开大学生物系学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药理系博士,美国礼来制药研究所博士后,密西根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姜桥博士在长达十多年的国际职业生涯中,先后在跨国药企礼来和拜耳从事新药研发并成为项目主管,曾任国际制药三强之一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公司的高级管理职务,负责全球十亿美元销售的重磅创新药的临床研发和上市工作。对于药企的操作流程及模式十分熟悉,对药品开展进度也有着成熟的把控度。
姜桥博士同时也是美中药协执行理事,药品信息学会和项目管理学会成员,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公司多元委员会亚洲代表、杰出女性协会成员。还是美国药品信息学会特聘新药和器械开发项目管理培训官。
而在CRO方面,姜桥博士于2007年就联合创立新药开发临床外包服务公司,在随后的七年间,姜博士引领团队承担了国内外首批高质量创新药临床研发,与中国300多家医院、 GCP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几十个国际国内临床品种的开发和报批,该CRO公司目前已成为了国内CRO企业的优质企业。
姜桥博士作为技术带头人参与了多个医药项目的产业化过程,并成功地完成在美国FDA及欧盟多个上市的申报,新药临床2期研发和3期临床的申报,新药临床前研发工作及IND申报。在转化医学和研发成果产业化两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全面的领导经验和体会。作为团队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不仅建立了一套高效率的项目管理体系,还能有效地将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管理与营销规划和监管策略相结合,在科学决策,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以及投资控制等方面能力显著。
据悉,姜桥博士领衔的两款创新药物已在国内确定临床方案,正在准备提交IND申请,在未来的1-2年内,凭借团队的实力与姜桥博士的经验,在资本的推动下,有望能成为国内一流药企,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