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玩抖音,半小时充值万元;父母对孩子疏于正确引导,导致孩子走上歪路……你的身边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发生?
8月31日,又逢开学季,湖北宜昌中院少审法官向全市家长发出一封特别的信,愿与全体家长共勉,呵护孩子成长。
“熊孩子”刷抖音
半小时充值万元
“儿子刷抖音,被骗了1万多元。”8月29日上午,家住绿萝路的郑先生(化姓)带着6岁的儿子火急火燎赶到土城路社区求助。
郑先生大倒苦水:“我就给孩子玩了半小时手机,就有100多条未读短信,打开一看竟然全部都是银行卡扣款记录。”
账单显示,银行卡扣款竟然都是去充值了抖币。充值记录显示,已充值152次,先后消费10942元。看到巨额账单,郑先生手足无措。他是外来务工人员,儿子还小,看到五颜六色的飞机、花朵等图案后以为好玩就不停点击。不巧的是,郑先生又设置了300元以下免密支付,才导致这次损失,他只好请假来社区寻求帮助。
社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和抖音平台客服沟通,详细了解未成年人退款条件,指引郑先生打印银行流水,准备出生证等证明,并开具社区相关证明。随后,社工指导郑先生按照平台指示逐一操作退款申诉。
经过多次修改佐证,8月30日下午,抖音平台终于通过审核,将10942元充值款项一笔笔退至郑先生的银行卡中。
随后,社区也对其进行教育,希望他能谨记教训,履行好监护职责,多陪伴关心孩子,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同时做好支付密码管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家长监护失职
法院多次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记者从宜昌中院了解到,自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以来,宜昌两级法院通过制定实施细则、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等多种举措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落实。
宜昌两级法院针对刑事案件被告人、被害人的监护人,离婚纠纷当事人等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监护人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法院在审理一起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发现被害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心理关爱、婚恋教育、择友结交、预防诈骗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随后,法院向被害人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其依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纠正父母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错误行为确保父母给予孩子应有的教育和关爱。
此外,夫妻双方离婚后,因孩子抚养问题产生纠纷,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在宜昌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吴某(女)与杨某婚后生育一子一女,后感情破裂诉讼离婚。吴某同意离婚,但双方对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存在争议。二人分居后,吴某独自带着两名子女在城区生活,吴某患有严重疾病,且无固定工作,生活非常困难。杨某回老家居住,对两个孩子不管不问。
在该起案件中,法院向杨某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其依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法院判决:儿子由杨某监护抚育,吴某无需支付抚养费;女儿由吴某监护抚育,杨某每月支付300元抚养费至其十八周岁止。判决生效后,杨某将儿子接到身边抚养。
又到开学季
宜昌少审法官致信家长
判决不是目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法护成长才是要义。开学季,宜昌中院少审法官向全体家长致信:以爱之名,以法之力,呵护成长,守望未来。
信中说:爱是陪伴,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希望广大家长们认真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自觉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重视家庭教育,提升陪伴质量;落实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爱是智慧,鼓励正确使用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近三年来,宜昌两级法院审理的涉未刑事案件中,利用互联网接近未成年人并实施犯罪行为的约占四成,因该类手段可辐射不特定的多数未成年人,造成的危害后果较大。希望广大家长们: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规范孩子网络使用习惯,切勿沉迷网络;充分运用爱的智慧,教导孩子正确辨别网络的利弊;鼓励孩子正确、合理、文明使用网络,降低受到不法侵害的风险。
爱是警惕,预防卷入校园欺凌。希望广大家长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杜绝可能会导致孩子模仿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与学校建立良性互动联系,及时掌握孩子情绪和心理状况;教导孩子“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和冷眼旁观者”。
爱是引导,加强性侵防范教育。近五年来,宜昌两级法院审理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占比出现增长,且绝大多数为熟人作案。希望广大家长们:摒弃“谈性色变”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辨别性侵害行为;培养孩子危机意识,尽量不让孩子独处,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密切留意孩子的异常表现,如发现孩子可能遭遇侵犯,及时安抚并引导孩子讲清事情经过,切勿一味责备而造成二次伤害,给予孩子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时报警,配合公安机关侦破案件。(记者 高伊洛 通讯员 文晓威 李小莉 潘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