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一个名扬华夏、震烁中国的名字。他一生至诚报国,为国埋名,以自己的无声坚守、无悔奉献,于大漠黄沙之中为能够成功拥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大炮仗”而奋斗了半生,用自己的年华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中国脊梁”。
他巍峨的形象已经树立在了国人的心中,纵使斯人已去,却仍然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不过,伟大之人亦从平凡之中走出,事实上,这位沉浸在科学与研究中的传奇人物,内心世界同样充盈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爱酒世家:耳濡目染的风雅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颇有名望的翰墨世家,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祖父邓艺孙曾任安徽教育司长,是安徽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父亲邓以蛰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共享“南宗北邓”之美誉。
邓以蛰教授身材修长,浓厚的中国儒家学者气质中透着一些西洋风度,好友金岳霖曾评价说,“叔存是朋友中最雅的。”这个雅,是文化修养赋予的雅人深致,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邓稼先正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成长为了一个极具生活情趣的人。
父亲爱酒,邓稼先也觉得酒为生活调味剂。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工作的第一个月,用全部工资买了两瓶好酒和两条好烟孝敬了父亲。每次回家,父子俩都会默契地在一起小酌几杯。那时候五粮液等名酒价格虽没有现在那么昂贵,但因为得凭酒票购买,也不是常常能喝到。每当得了好酒,邓稼先就会喜滋滋地把酒揣在兜里,蹬上自行车匆匆赶到位于北京大学的父亲家。每当这时,也是父子俩小酌的欢愉时刻。
一张长桌,几碟小菜,两人相对而坐,你一口我一杯,既品美酒也聊家常。
酒过三巡,乘着酒兴,父亲起身而立,一手执酒杯,一手指着屋中所挂古画讲评。兰亭修禊、汉宫春晓、鹊华秋色、寒江独钓……每一幅风景背后都是一个故事,邓以蛰以极强的古今勾连能力,将厚重积累打通,在阵阵酒香中,带领邓稼先亲临画中。父亲讲得热情澎湃,邓稼先听得也是津津有味,他一边听着,一边咂摸着酒味,还不停地叫好。父亲看他听得入迷,就乘机多喝几口,等邓稼先回过神来,瓶中好酒已不多了……
邓家的“酒杯哲学”是“二两即可”——人生是喜是愁,不过二两美酒。无论是聚餐或下馆子,抑或跟父亲对饮,只要不影响工作,邓稼先一般都会喝上比较好的白酒二两,但均会控制好量,基本不会让自己醉了。在侄子许进的印象中,邓稼先只有一次喝酒“突破”到三两。究其原因,时值邓稼先团队的一位同志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加高考,一时又没有解决之策,让他非常发愁,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多喝了好几杯。
邓稼先人生中难得的喝醉,是在戈壁之中,不知道具体时间也不知道具体地点,他只是告诉侄子,他一个人“干掉”一瓶五粮液之后酩酊大醉。而那时,他的身上压着原子弹研发的千钧重担。
爱科学也爱生活
从邓稼先留下的一些照片中就能看出,他穿衣风格相当一致,常年灰色的中山装,基本都是一套款式。可能是工作忙,也可能是不爱穿搭,邓稼先很少买新衣服。他虽不爱穿搭,却爱干净,即使工作繁忙时期,身上的衣服也总是干净整洁,很少能见到褶皱或者污渍。
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美食,且对于吃相当讲究,常常花上10元钱请同事聚餐。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不忘打打牙祭,那时候顾客多、饭店少,吃饭往往需要等座,邓稼先琢磨出了等座经验:“要先判断哪桌菜快上齐了,还要注意他们是不是拼桌,然后就等在这桌人的后面。”
除了喝酒,抽烟也是邓稼先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一天大概就要抽一包,尤其思考问题的时候,总喜欢点上一根。他抽烟还有特殊习惯,往往要加上一个烟嘴。对烟的品牌也有要求,他一般只抽中华香烟,没有的时候,就用另一个牌子代替,买烟的时候,他一次会买很多,然后在办公桌上放几包,方便同事抽,所以经常有同事找邓稼先时都会来一句:“老邓,来一根。”
讲究生活品质但绝不搞特殊
然而,邓稼先的热爱生活并不等于要求特殊照顾或摆谱。
核工业研究的前8年,邓稼先常年待在西北工作,没什么时间和条件休闲娱乐。后来回到北京,工作有了点空余时间,他爱上了听京剧和看电影。
老北京京剧非常火爆,票友大多提前买票,但由于工作时间不稳定,邓稼先从来不提前买票。他也不习惯托关系买票,他要看戏,就跑到剧场周边等退票。
邓稼先最喜欢去的,是北京护国寺剧场,最开始等退票还在售票窗口前等,遇到过好几次票贩子。后来有了经验,就在离剧场稍远的位置等,好几次均买到了价格合适的退票,京剧听得很是舒适。
那时候看电影大多是免费的,尤其在北京,周末晚上露天电影很常见。政协礼堂每周六晚上都会放电影,而且是连放两场,非常过瘾,去看的人不少。邓稼先只要有空就会去看,坐着公交车晃晃悠悠去,电影结束赶不上末班车,就走回家,也算不上远。政协机关的同志知道了,要叫车送他,他连连摆手说“不用”,一路疾走就回家去了。
工作之初,邓稼先被分配到一套两居室的楼房,后来调到了一套更大的三居室。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邓稼先家里的摆设简单至极,除了书架、桌子和床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家具。家里没有豪华的沙发,只有两个简单的单人沙发,那是1971年为了迎接即将回国探亲的杨振宁从单位借来的。邓稼先一直对物质的追求并不多,他更注重内心的丰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岁月在邓稼先的家里流转,留下了朴素而温馨的痕迹。家中的简单摆设映衬出他内心深处对科学事业的专注和奉献。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邓稼先也以平凡而真挚的方式与人相处,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不摆谱的态度。
邓稼先的故事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星,闪耀在科学的广袤夜空中。但即便半生身埋黄沙甘做无名英雄,邓稼先依然是那个对生活充满热忱的人。
剧院门口徘徊等票的身影、餐桌上小酌两杯的爽朗笑声,都让人们看到了科学家背后那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邓稼先正是这样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坚韧与智慧的交融,也告诉我们生活的精彩绝不仅限于科学的探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