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红色家风丨开国上将钟期光之子钟德浙:父母的革命风范激励我不断前行
2024-10-14 20:06  浏览:249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家庭小传

钟期光,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军事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领导者,1909年1月2日出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主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钟德浙,系钟期光次子,曾为解放军原总装备部某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为什么会常去江苏溧阳?

开国上将钟期光的次子钟德浙说,因为他最爱的父母亲长眠于此。“我只要有机会就会去溧阳市西山烈士陵园,江苏溧阳是父亲随粟裕挺进纵队深入敌后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那是父亲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我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了,父母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们的革命风范激励我不断前行。”钟德浙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钟期光和妻子凌奔。

汨罗江畔走出的人民军队杰出领导人

在湖南省平江县三市乡肥田村,汨罗江从村口流过,钟期光就在这里出生成长。自幼聪慧的他12岁考上平江县立中学,在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受革命思想熏陶,在校园里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 父亲算是汨罗江畔的读书人,从县立中学毕业后,就在白马庙小学教书,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钟德浙回忆起父亲的倥偬岁月,令他感慨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父亲与傅秋涛等率领省委和红军第十六师,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湘鄂赣边游击战争。

“父亲就像野人一样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三年,到处躲藏,不能生火做饭,每逢农民收割黄豆时,一些裂开的黄豆会落在庄稼地里,他们就会一粒一粒捡回来吃。主要以野草、红薯叶为食,那时父亲瘦得皮包骨头。深山中到处是蚊虫毒蛇,很多战士因此而牺牲。如果父亲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无法在缺衣缺食的大山深处生活三年。”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保存了千余人的队伍,后来壮大了抗战队伍力量。

从游击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钟期光一直领导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政治理念。时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他提倡的“功劳运动”在全野战军推广,成为政治工作的范例之一,在苏北涟水战役之后,为了激励部队士气,他及时总结推广“评定伤亡”的经验,鼓舞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钟期光的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在战争年代,他随时根据当时的形势总结工作经验,撰写并发表《对改进目前连队政治工作的意见》《在整训中力求改善政治工作的领导方式问题》等文章,对全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开国上将钟期光。

回首父亲钟期光的革命生涯,钟德浙感慨万千,“父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他一心向党,坚定理想信仰,长期致力于部队军事政治理论研究工作,为发展军事教育事业、军事理论研究体系以及军事科研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风雨同舟携手44年

“母亲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名望家族,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37年,母亲心怀救国救民的激情壮志,成为一名新四军女兵。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身负重伤,背部留下一道长长的伤口……”忆起自己的母亲凌奔,钟德浙难掩心痛。


凌奔。

新中国成立后,凌奔被评为“三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但她从来不提自己受伤的事,一直把这个证书压在箱底,也从未领过一分抚恤金。历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凌奔,更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1953年,军事学院决定创建军事学院子弟学校。1954年,上级考虑到凌奔曾经在华东军区有过托儿所工作经验,于是推选她为军事学院子弟学校校长。

“母亲在子弟学校工作七年间,把子弟学校办成了南京最好的一所学校。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校长妈妈’。”钟德浙说。


1959年,在南京军事学院子弟学校运动会上,凌奔给运动员发奖。

1961年初夏,凌奔要离开南京,全家迁往北京时,全校1350个孩子给凌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您教育我们热爱劳动、努力学习,教育我们勤俭节约、爱惜粮食。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您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工作上兢兢业业的凌奔,在操持家务上也是一把好手。“从南京到北京,家里有客人来,都是母亲亲自下厨,母亲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希望我们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同时也能做好家务,照顾好自己和家人。”钟德浙谈起母亲时,很多温暖的往事浮现在眼前。

父母风雨同舟走过44年。在父亲住院期间,母亲拖着虚弱的身子挤公交车去医院探视。母亲晚年身患肺气肿,遵照医嘱在家练习书法调养身体,每天完成的书法作品父亲都会用红笔批改,他们之间的默契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

自己的路靠自己走

忆起父母的为人处世,父母之间那些艰苦朴素、清廉正直的作风,让钟德浙难以忘怀。

“母亲生活非常俭朴,我们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旧了破了打了补丁继续穿,母亲一件毛衣穿几十年都舍不得扔。”钟德浙说,那时他们上学都住校,也从来没有零花钱。父母在家也都是粗茶淡饭,萝卜干、雪里蕻就是他们的家常菜。

在钟德浙的印象中,父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父亲调任军事科学院工作时,得知学院没有幼儿园,就把住房退给国务院管理局,后来,管理局给军事科学院一笔钱盖了幼儿园。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要有依赖思想,无论是上学还是就业,都要靠自己努力。”钟德浙说。

“那年,在父亲八十大寿上,弟弟向父亲提出请他和当年的部下打声招呼,在职务问题上加以照顾。但没等弟弟说完,父亲就在饭桌上大声呵斥道:‘自己的前途只能靠自己去争取,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坚决不能搞这些旁门左道,我警告你,以后绝不能打着我的旗号搞这些名堂。’”

在钟期光家里,子女们一直谨记父亲的教导,从来没有什么特权思想,几个孩子都是按照规定,或下乡插队,或参军入伍,有的子女还落户北大荒。之后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从部队复员,或参加高考,才回到北京。


1981年,全家合影。

1964年,钟德浙入伍,他牢记父亲的嘱托,自己的路自己走。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成长为一名颇有建树的研究员。晚年的钟德浙爱上了写诗词,他的每一首作品里,都饱含对父母亲的无限思念与敬仰之情。

在钟德浙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那是他为自己父亲写的《期老传》,“名讳期光钟姓字昱明,乡尊期老,世代农耕……”

“在我心中,父亲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从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成长为一名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军事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的领导者,他不尚空谈,实事求是的作风无形中感染了我。”钟德浙说,父亲的爱好就是工作,即使在晚年身体状况很不好的情况下,心中依然牵挂着工作。

“我想回皖南/轻轻地捧起巷前清渠一掬水/记忆中童年梳妆的倒影/只剩下池边摇曳的黄花/眼浊昏沉隔泪水/耳背费解对土话/河边的老水车沥沥涟涟/浇在心头/把陈年的思念释怀到地垄秧田、小巷人家……”1986年,钟德浙写了一首诗《我想回皖南》,这是母亲凌奔病逝前的一个愿望。他把母亲的愿望写成一首诗,诗中有母亲革命的一生,有儿女们的无限怀念。钟德浙对记者轻轻地朗读起这首诗,儿子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仿佛飞回千里之外的故土。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发布人:42d6****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老人
  • 2024-10-14浏览:3004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