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改变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我国千行万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人工智能、云原生、RPA等创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而金融、零售、医疗等行业也在用硬科技驱动业务升级和模式创新。”近日,易观分析发布《2022年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10大趋势》,并对数字经济做了这样的阐述。
俨然,数字化升级是数字经济的有力支撑。如何加快数字化升级?不仅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科学、精准的发力。基于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字化升级趋势的洞见,成立于 2014 年的量化派正为众多合作伙伴提供以 AI 驱动的场景化数字赋能服务,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
拥抱数字化=把握未来
今年两会上,“数字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以“单独成段”的形式对数字经济进行了表述。其中着重提到,要“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如今,数字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我国正迎来焕然一新的数字化面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城市也加入到“数字经济”这条新赛道中,纷纷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系列举措。
数字经济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到,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加速渗透,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有专家认为,数字经济有望成为经济稳增长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而纵观全球,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技术竞争已成大国关系竞争重点领域,要抢占数字经济的全球制高点绕不开其核心产业,尤其是数字核心技术。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激励以及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在数字化升级大潮中量化派敢于争先,对各细分领域的精准把控,以领先的闭环场景化服务能力、模块化运营能力、规模化商品及服务输出能力等,为传统行业提供场景化数字赋能服务,帮助其实现场景、科技、流量、运营、商品及服务的数字化深度融合。
突破传统增长空间
《2022年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10大趋势》中,易观分析认为,技术侧的突破和产品创新是过去几年中国企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必须显著降低数字化赋能业务组织的技术门槛,才能让掌舵转型的业务团队“武装起来”,进而让创新有机会由点及面,全面发生。
同时,易观分析还认为,当企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技术供应商将关注立足行业业务场景来改造自身的产品技术组合,凭借“具备行业属性的硬科技”来提供解决方案 - 或者打磨工具、或者深耕场景、或者驱动转型,以获得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由此,企业不创新就无法开展数字化升级,更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变化。有些企业选择自主研发探索,而另一批企业则选择借助较为成熟的外力赋能实现升级。面对重点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培育推广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培育一批专业赋能机构,提升数字化升级服务市场规模和活力,也成为市场的发展主流。
无疑,数字经济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率正不断深化,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行业壁垒,蔓延至产业链上中下游。秉承“数字驱动世界,智能点亮生活”的企业使命,深耕行业多年的量化派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场景化数字赋能公司,帮助更多企业挖掘突破机会和增长空间,获得数字化升级的能力,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
培育场景化数字生态
数字化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在全球8300家企业中,全面拥抱数字化的前10%企业,比后25%企业,营收增速快了5倍,而且这个差距在未来还会持续扩大。发展数字经济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延伸拓展产业链与价值链,带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数字经济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利好发展局面。
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重点领域的企业数控化率达到了55.4%,数据工具的应用达到了74%,但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还处于相对初步的阶段。这正是当前数字化升级路上的现实情况,企业数字化率仍较低,特别是中小企业。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关键工序的数字化装备应用比例为45%、生产过程信息系统覆盖占比为40%、设备联网率为35%,仅有5%的中小企业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制造环节提供优化建议和决策支持。
在数字化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期,量化派紧紧抓牢数字化深入发展的新机遇,利用AI驱动的数字化赋能服务,通过丰富的合作场景经验,帮助企业快速高效地实现数字升级。同时,量化派亦致力与合作伙伴一同打造更具活力的共赢生态,通过场景化数字赋能美好生活,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