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团结是中华传统美德,古时能“六尺巷”,今日更应有邻里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对“亲仁善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贵信重义、合作共赢是亲仁善邻的应有之义。
邻里相处,要坚持睦邻友善、互相体谅,在日常行为中多换位思考,才能避免对他人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从而维系好邻里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这篇法官札记,让我们看到法官如何化解一场历时二十年的邻里矛盾。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翻阅完手上的又一起相邻纠纷案卷材料,“祸起萧墙”这几个字挥之不去,诉称及答辩词也反复在脑海出现。
“他们趁我们照顾老人不在家,未经允许偷偷施工,把水泥板搭在我家的围墙上,又在围墙上开洞安装了排气扇,导致油烟直接排进我家天井里。最近又进入我家天井想在墙上施工!”
“我们施工的时候原告老公明明在家,当时可是他同意的,最近我们进院子,是因为树过度生长挤压围墙,我们想去修理树枝,不是要施工!”
这是一起相邻关系纠纷,四个加起来快300岁的老人已经通过起诉状和答辩状“交手”一回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原告颜氏夫妇和被告张氏夫妇做了三十年的邻居,却吵了二十年,起因竟源于一堵墙。
一堵墙
颜氏的房屋系祖传私有产权房,位于枫泾古镇老街。
二十年前,张氏与颜氏为邻,与颜氏的天井相隔一条弄堂,为图方便张氏把弄堂当做厨房间使用,之后还将顶部原有的毛毡顶改水泥板做顶,并在相邻的墙上开了一个窗户,并安装了脱排油烟机,导致油烟排入颜氏天井中,对颜氏的日常生活和私密造成一定影响。
颜氏夫妇当时便找张氏理论,张氏未加整改,围墙始终维持上述状况。去年十月,双方再起纠纷,颜氏夫妇想着自己年事渐高,为彻底解决心结,不让矛盾转移到下一代,故而诉至法院。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为了一堵墙,争了二十年,实属有些悲哀,为彻底化解老人们的心结,我相约四老不日前往现场查看房屋情况,以便对是否构成妨害、妨害的程度以及如何整改提供更好的认识和思路。
登门走访
雨后的古镇,安静而灵秀,穿过曲曲折折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印着旧时光痕迹的弄堂里,门口的一条獒犬“狂妄”嚎叫,好像在宣示着主权。
“法官,就是这,你看!”顺着颜氏的指引,我们仔细察看现场,与诉状描述及图片基本一致。我详细询问了形成时间、居委会调解的情况以及家庭人员、居住情况等。
随后,我们来到了张氏家,张家门前狭窄的通道口有只獒犬,虽拴了绳,但狂吠不已,上蹿下跳,让人心悸。张氏闻声出迎,约束住了獒犬。
张氏的公租房与颜氏天井相隔一条过道,而过道被张氏改造成厨房。“法官,当初我们施工的时候是经过他们同意的,现在不能翻脸不认人啊……”
当年张氏施工是否得到颜氏允许,施工方案是否协商一致,已经难以查清,尽管可以通过举证责任分配等法律规则得到一个法律上的结果,但耗时耗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简单地下判,执行起来也存在难度。
询问了相似的问题,我们分别做了四位老人的思想工作:“我们不应该把纠纷留给子孙,但我们应该把邻里和睦的关系传给他们。你们能否先思考一下是否存在有妨害情形,然后看有没有可能协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整改方案。”
老人们听罢不再争执,也许他们已认同解决纠纷重要,邻里和睦更重要的理念。
罗威饲犊的故事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汉代有个人叫罗威,他家的庄稼多次被邻居家的牛啃食,他前去交涉,却不被理睬。罗威没有火冒三丈,而是从牛身上寻找解决办法。他每天早起去打青草,然后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欢快地吃起美味的青草,再也不去吃罗威的庄稼了。邻居得知此事后,顿觉羞愧,从此对牛严加看管,双方的矛盾得以消除,从此和睦相处。”
老人们听后明白了这个故事的深意,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随后,我用通俗的语言向当事人普及了《民法典》中有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四老边听边点头,在这样拉家常式的交谈中,双方的态度趋于缓和。
“叶法官,你的用意我们也都了解了,我们两家能自己先谈一谈吗,明天给你个答复。”张氏夫妇率先表态,老颜家也点了点头,我惊喜地发现两家的坚冰正在慢慢融化。
永做好邻居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颜氏夫妇提交的和解书以及撤诉申请,张氏夫妇在和解书中表示将主动配合对方维修围墙,并将水泥板、窗户、排气扇和管道拆除,而颜氏夫妇则主动提出要将围墙维修好,以防雨水流入对方家中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双方共同承诺:“今后双方和睦相处,互相谦让,永做好邻居,文明上海人”。
在后续的整改过程中,颜氏夫妇依约向我提交了整改过程中的照片,并且主动邀请我到现场进行见证。
再次来到现场,看着和气的四老,心境与初次上门时大相径庭,忽然觉得那只凶猛在吠的獒犬如今也变得亲切可人了起来。
末了,有感而发作诗一首曰:“四老相争为萧墙,登门尤悸过獒关,次日见得和解书,忽觉景秀獒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