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2000年,凤凰卫视推出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缄默半个世纪,百岁老人的口述影像突然出现在荧幕上,迅速轰动华人世界。
为了完成这部纪录片,台湾资深媒体人郭冠英花费十年,准备、研究、思考和待机,成为张学良的忘年之交。
不久前的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闭幕后,他向我们讲述了“世纪”之后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一部纪录片的幕后,还饱含着一位台湾资深媒体人从“偷偷爱国”到“公开爱国”的“中国心”。
PART 05
“我要到东北去!”
《世纪行过》披露了多少新鲜史实?郭冠英客观地表示,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大部分是已知史实的“验证”,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或许冲击比较大。唐德刚则这样感慨:“张的历史多已公布于世,但你我讲,就算对,仍只属小道消息,只有他本人讲,才属‘第一手’。”
荧屏上的“第一手”口述,让观众忍不住关注荧屏外的那个百岁老人。1993年,几乎与《世纪行过》剪辑完成同时,被软禁半个世纪的张学良迁居美国。2000年6月,他已走过一个世纪,仍与白山黑水的东北故乡天涯路远。
作为曾被张学良“视为子侄”的忘年交,郭冠英说这也是他最大的遗憾。他不只想记述历史,还想叫张学良回家乡,想为中国近代史最戏剧性的篇章,留下一个完整的结尾。
1993年,在张学良家中最后一次拍摄时,郭冠英把一双儿女也带去了。他们站在90多岁的老人身边,缓缓唱起刚学会的《松花江上》。对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要理解并完整地唱完那首歌并不太容易。他的女儿后来回忆,爸爸“把歌词的意义讲给我听,要我们了解,要我们感受到国家之痛,国家之爱,告诉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上一代的国难家仇,我们这一代人的何去何从。”
也许张学良离开大陆后,就没听人完整地唱过这首歌。他静静地听完了,听完了“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连说“好好”,然后做了个手帕兔子来抓小女孩的鼻子。郭冠英希望,那首歌能将他带回东北,带回松花江边,与子孙后辈们同尝他那忘不了的白鱼滋味。
◆1993年最后一次在张家拍摄时,郭冠英的一双儿女为张学良唱了《松花江上》。
可惜造化弄人,郭冠英告诉记者,若非种种意外,张学良也许早在1991年就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东北故乡了。这是张学良的最后一任特务队长李震元向郭披露的秘闻。那时,张学良的老友何世礼之孙准备结婚,邀请张到香港参加婚礼。婚礼前,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计划,参加婚礼后就从香港直飞大陆。据李震元说,三人去香港的证件都已经办好,不料,何世礼的太太突然逝世。按照传统,家中长辈去世,孙子必须三个月内成婚,否则三年内不能结婚。因此,婚礼提前举办,并由香港改到了加拿大。张学良没去成,大陆之行也就拖了下来。
李震元叙述的“版本”听起来过于简单,而最早与郭冠英一同拜访张学良的王冀教授,在回忆录中披露的“回大陆的努力”,似乎提供了事情的另一个视角。同样是在1991年初:“张将军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去台湾,想和我谈谈。我立即动身前往台湾拜会……到了院子里,他告诉我屋里有窃听器,有些话不能说,只能到院子里才能谈……果然,张将军郑重地对我说:‘我打算去大陆老家看看,去东北给父老乡亲认个错。你能不能去大陆帮我先打个招呼?’”王冀一听,此事非同小可,为了探知张的决心,追问道:“汉公你决定了吗?”张肯定地说:“决定了!我已经是90多岁的人,不能等下去了。”
随后,王冀为此事秘密地忙活起来,为了保密,连太太都没有告诉。在北京,事情办得很顺利,一切敲定,就在他回到美国,满心等待圆满的结果时,事情却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后续了。他一度担心是不是张学良改变了心意,然而,等他再次见到张,得到的回答却是:“我想回去看看的愿望没变过,也不会改变。不过这次的事情很不妙,总之,我们以后不要谈它了。”
事情的原委究竟如何,王冀的回忆录没有细写。此后不久,因起夜时意外受伤,张学良的身体状况一落千丈,回乡之路更为坎坷。
有一件事让郭冠英念念不忘,讲了一遍又一遍。在夏威夷,老管家林渊泉推着张学良走到一个路口时,老人突然开口说:“我要到那边去。”林渊泉以为是过马路:“可以啊,不过这边不好走,从那个路口过去比较好。”轮椅上的老人急了:“我要到东北去!”
郭冠英的执念,仅仅是基于对历史的好奇、对忘年交的感情吗?他的女儿说,“有一点,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基于他对我们国家的爱。”
回首再看《世纪行过》,郭冠英最可惜的还有一句被剪掉的话,他觉得,那句话如果用来作节目的结尾就再好不过了。张学良说:“年轻人,不要自私,知道外患才知道你的国家,你能存在还是因为自己的国家,你看亡国奴,没了国家多可怜。你看看人家强国人多厉害,要国家强,你要占这个便宜,你自己要尽力量。”
温馨提示
明日21:00
我的中国心|“怎不令人感叹?!”
——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
和它的制作者(6)
“京彩”继续
来源 | 北京日报
记者|杨丽娟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